听到1小时。一些节目中的:评分这个东西,逼迫选择是肯定的。逼迫想一些问题,有用吗

邹琪琨聊体育 2025-07-11 10:36:48

听到1小时。一些节目中的:

评分这个东西,逼迫选择是肯定的。逼迫想一些问题,有用吗?我画问号。肯定不如逼迫你去看球有用。

节目中说的“A和Z相差不大”这个现象无法避免,因为这本身就是断章取义。往常说“A和B差不多”,包括“A就像B”是有个幅度的。像我说这句话的时候,意思可能有两种,1.如果要有一个参照物的话,那就是B,意味着B相比其他的,是最像A的,但是有多少,不知道;2.A如果和B有90%相近,可能就是差不多。

所以如果真较真,其实意思是A与B90%相近,B与C又有90%,最后到Z是数个90%乘一起,其实与A关系就不大了。

节目中说的逼迫选择是这样,就是我更看重的可能是那个档次的名称是什么。比如我自己给90S的时候打的一些9.5,这个9.5意思是9.25-9.75,那么9.25-9.5是一个小区间,9.5-9.75是个小区间。你需要考虑的不是这个人属于75还是25,而是这个人到底和MVP有没有半点关系。上面是MVP候选人,下面是最佳阵容候选人。

最明显的,95德雷克斯勒,波特,钱伯斯这种人,一些年份的皮蓬,他就跟MVP半点关系没有。而95哈达威、少数年的皮蓬,他和MVP可能还有些关系。所以造成一前一后分数相同,等级不同。

关于约基奇和SGA,还是看评的是什么。如果评的是表现,那SGA一套全满贯+68胜就是铁12。那约基奇不好意思滚到11。

如果是评价的纯实力,那么约基奇一个0C,一个目前看来没有滑坡迹象的三个MVP,一个……他就是12。这个12是他的实力,是广义上一个所谓“0级或者巅峰1A”的代表,不需要和其他人比。SGA如果也能到,那我愿意在没有人数限定的情况下给出两个12,幸好SGA目前到不了,这件事没有问题。

如果是参照于90S那个,我会给约基奇12,SGA11.5MVP领跑者。

当然我那个是完全抹掉所谓表现的,更接近于纯实力这个概念。考虑的是个体强度而不考虑兼容性。

最后是评分习惯。我觉得如果并非每年要做,实际上没必要安排人数(帕克所说的当时05-15,不过是我当时在现场盯吊装闲着无聊,那个可以忽略,我现在手头事儿挺满的,没时间搞这些没意义的东西)。安排人数是为了某些人没事找事安排50个全明星候选的做法,能理解嘛,意识里偏向媒体流的都是这样,看星星谁都是香饽饽,没够的。

90S的时候我大概做法是这样,所有准备工作前置,看录像包括看数据,这些都前置。真正评的时候手上就有一个这场(轮)比赛的球员名单:名字,分数,等级。前面那些录像啊,数据啊,都放着。

照着球员名字挨个看比赛容易出现骑驴找马,一眼名单一眼数据表那是为了做而做,没有任何意义。比如后者,那是你在评还是数据本身在评?说实话还不如整一个数据排名的平均数,然后再根据球队战绩微调呢,简洁明了。

打开一个数据表当参照,然后在此基础上做微调加入自己所谓的价值观,那真是屁用没有。无非就是自己嘀咕“25分大于22分、7篮板小于8篮板、6助攻大于5助攻,而二轮又小于总决赛”解题的过程,最后一句“啊,我更看重轮次,所以后者强”。

这个年代刷东西太容易了,得分可以刷,战绩可以刷,评分员想刷评分也可以刷。

如果带入到现在,我可能做法也类似:大部分看过的季后赛和出现在那里的球员,过一遍数据直接评;然后筛出来没有评的球员去翻录像,以场次的维度去看(别tm以球员维度去看,评谁看谁写谁看谁没有任何意义),看的那场上了几个球员,评几个(具体几场看评分员个人)。然后循环往复。量变,质变。一眼评一眼录像一眼数据,没意义。

最终能做到“把评完的第一版存在电脑里,在外出旅行不带电脑(最好在飞机上,连网都没有)时,再做一版。而对比两版发现大部分的都出奇的类似”那就成了。这是属于你自己的评分结果。

0 阅读:0
邹琪琨聊体育

邹琪琨聊体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