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发!乌克兰情报部门逮捕两名中国公民!
俄罗斯卫星通讯社最新消息,乌克兰国家安全局在基辅逮捕了两名中国公民。被抓的原因是两人涉嫌窃取乌克兰"海王星"导弹系统的机密技术资料。乌克兰表示,他们把获得的情报传递给了中国特工部门。 两人是在7月9日被正式通报抓捕的,乌克兰方面给出的说法很明确:父亲长期在中国,定期往返基辅,说是“协调情报”;儿子则曾是当地大学生,后被开除,滞留乌克兰。 看起来像是典型的“老带小”,一边打掩护,一边下手搞技术。 而抓捕过程更像是拍电影,儿子试图策反一名乌克兰军工人员,在秘密交接导弹资料时被SBU当场捉住,连通讯设备都一并查获。 父亲也几乎同时在基辅落网,还被爆料前一日刚进入中国驻乌大使馆——这个细节极容易被外界拿来“做文章”。 但问题来了:中国真的需要偷“海王星”导弹的技术吗? 要知道,这款乌克兰本土导弹虽然在2022年成功击沉俄罗斯的“莫斯科号”而一战成名。 但从技术参数来看,射程300公里的老版本已经不算先进,中国早在2019年就公开了射程超1000公里的鹰击-18反舰系统。 而且中国目前的导弹研发能力,早已不再依赖“进口灵感”。 这就像是苹果公司去偷诺基亚的老款手机图纸,听起来本身就有点荒唐。 这起间谍案如果只是技术层面的窃密,那还好说。但在目前乌克兰内外交困的形势下,这件事更像是一场政治表态。 乌克兰现在面临的局势很复杂:一边要应对俄罗斯的持续打击,一边又要讨好西方国家,尤其是正在重审对乌援助政策的特朗普政府。 所以,乌克兰此时高调公布抓捕中国“间谍”,其实更像是一种信号。 更关键的是,乌方媒体在报道中不断提到“情报传给中国特工部门”的说法,却没有提供任何实质证据。 这种模糊表态,符合一种典型的国际操作逻辑:你不用真有证据,但只要把“中国”三个字挂上去,就足够引起西方国家的战略兴趣了。 所以,这起事件可能从一开始就不是单纯的“技术窃密”,而是一次地缘政治上的双向下注:乌克兰借此巩固“我站在你这边”的印象,中方则被动卷入,不回应就显得默认,回应又容易被过度解读。 自2025年上半年以来,类似的事件并不少见。3月,德国才曝光所谓“中国博士窃取工业数据”;5月,英国又炒作某华裔科学家“获取国防研究资料”。 这些“间谍新闻”的共同点是——全都卡在西方国家即将调整对中政策前夕爆出。 而这次乌克兰的操作也如出一辙,就在间谍案公布前几天,基辅方面刚刚与美方重新启动了军事援助谈判。巧得很?还是说,这本来就是一张被精心打出的“政治牌”? 在国内也有声音质疑此次乌方指控的合理性。但目前,两名嫌疑人已被羁押在基辅,案件进入司法调查阶段。乌克兰官方强调将依法严惩,并继续追查是否存在更大规模的间谍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