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认为清军衰败的真正原因是什么?乾隆时期就已经衰弱了,清朝打缅甸的时候随军传教士

零零说史 2025-07-10 22:43:30

你认为清军衰败的真正原因是什么?乾隆时期就已经衰弱了,清朝打缅甸的时候随军传教士有日记记载清军战斗力不佳,当时汉人稍微团结一下就能把他们赶出去。这是真实的历史记载。可见乾隆的时候已经在走下坡路了。清军的高大勇猛的形象主要来源于影视剧,比如《投名状》。但是实际上,就未必很厉害。 乾隆三十四年那场征缅之战,简直是清军衰败的活标本。缅甸军队手里握着从英国东印度公司买来的燧发枪,射程能到百米开外,而清军还在用康熙年间的鸟铳,打三枪就得停下来擦枪管。更荒唐的是,前线士兵穿的甲胄,不少是用纸板刷漆冒充的——这可不是瞎说,缅甸俘虏的清军装备里,就有被雨水泡烂的“纸甲”,传教士在日记里直叹气:“他们的勇气配不上盔甲的重量,盔甲的质量更配不上战争的残酷。” 为啥会这样?看看八旗兵就知道了。当年入关时能骑马射箭一整天的八旗子弟,到了乾隆朝,不少人连马背都爬不上去。北京城里的八旗兵,把朝廷发的军饷拿去逛茶馆、养戏班,甚至有人偷偷把盔甲当废铁卖了换钱。乾隆爷不是没整顿过,他下旨让八旗子弟每月必须集训三天,结果到了训练场,不少人雇老百姓替自己站队列,将军们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毕竟大家都是靠祖上荫庇吃饭,谁也不想得罪谁。 绿营兵更惨。这些汉人组成的军队,本是清朝的主要战力,可到了乾隆后期,军官把士兵当佃户使唤,军营成了菜地,士兵们白天种地交租,晚上才能摸枪。征缅之战时,不少绿营兵是被强拉来的壮丁,手里的刀还没家里的柴刀锋利,行军时一路掉队,打起来转头就跑。传教士见过最讽刺的一幕:清军将领在帐篷里喝酒,士兵却在外面啃树皮,“军官的酒杯比士兵的水壶还满”。 更要命的是,整个朝廷都活在“天朝上国”的梦里。乾隆爷忙着编《四库全书》、修圆明园,觉得缅甸不过是“蛮夷小邦”,压根没瞧上对方的武器。英国使团马戛尔尼带来的火枪、火炮,被他当成“奇技淫巧”丢在库房,可他不知道,人家的军队已经在练线列战术了。清军呢?还在沿用明朝的“鸳鸯阵”,将领靠看风水选战场,打输了就报“天气不利”,打赢了就吹“圣恩浩荡”。这种闭目塞听,比装备落后更致命。 别以为这只是一时的失误。乾隆后期的军费,三成以上被各级官员克扣,兵部的账本上,十杆枪能算出二十杆的钱,一百个士兵能报出两百人的饷。甘肃冒赈案里,官员连赈灾款都敢贪,更别说军饷了——士兵饿着肚子,拿什么打仗?这种从上到下的腐烂,像霉菌一样钻进清军的骨头缝里,征缅之战只是把脓疮捅破了而已。 后来的鸦片战争,其实早有伏笔。道光年间的清军,战斗力还不如乾隆时期——八旗兵成了提笼架鸟的“大爷”,绿营兵成了地方官的私兵,别说打洋人,镇压太平天国都得靠曾国藩的湘军。影视剧里那些铠甲锃亮、冲锋陷阵的清军,不过是给衰败的历史裹了层光鲜的绸缎。 真正的衰败,从不是突然垮掉的。是乾隆爷看着库房里的英国火枪说“无用”时的自满,是将领把军饷塞进腰包时的贪婪,是士兵拿着劣质武器还得喊“万岁”时的麻木。这些一点点攒起来的溃烂,才让曾经横扫中原的军队,在百年后连家门口的仗都打不赢。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0 阅读:78

猜你喜欢

零零说史

零零说史

欢乐是带给大家的,大家开心我就开心,欢迎点赞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