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允炆削藩,削出来一个永乐大帝;李世民削藩,50个王爷连屁都不敢放。实力碾压一切

沙沙说史 2025-07-10 19:29:40

朱允炆削藩,削出来一个永乐大帝;李世民削藩,50个王爷连屁都不敢放。实力碾压一切权谋! 朱允炆啥情况?朱元璋刚死没几天,皇位还没坐热乎。年轻气盛(估计也没少听身边那一群饱读诗书、但严重脱离实际的文臣忽悠),觉得藩王叔叔们权力太大是心头刺,急吼吼就要动手削掉。 他手里有大明朝的士兵,数量不少。但问题出在两点:第一,当时能打仗的老将,很多是跟着朱元璋打天下的勋贵,跟各地的藩王也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有的甚至是藩王岳父)。这些人打仗是好手,但对小皇帝绝对忠心吗?难说得很。 第二,他用错人了!典型的是用李景隆挂帅。这人纸上谈兵是个天才,实际打仗就是个草包!空有精锐却指挥得一塌糊涂,一次次把好兵好将往火坑里送。 朱允炆本人呢?深宫里长大的孙子皇帝,别说打仗了,前线啥样估计都没见过。他身边那群重要谋士(方孝孺、黄子澄、齐泰),都是讲道德文章顶呱呱的文人,论治国安邦、揣摩人心、军事指挥…全是理论派,一遇实际稀里糊涂。皇帝本人和决策核心缺乏实战经验、军事嗅觉和果断的魄力,掌握的资源(兵、钱、粮)再多,也没能转化成有效的战斗力。 关键是,朱允炆一个孙子辈的,刚登基,屁股还没坐稳,就要拿亲叔叔开刀!朱允炆削藩给人的感觉就是急躁、刻薄寡恩。这给四叔朱棣留下了巨大的口实——“我是‘奉天靖难’,清君侧(铲除皇帝身边的小人),恢复祖宗法度”! 除了朱允炆的核心圈子,真正全心全意为他死战的武将有多少?很多人在观望!藩王们更是人人自危,燕王一反,宁王这样手握精锐(朵颜三卫)的,也迅速“倒戈”了。朱允炆没能在削藩前争取到足够多的支持,也没能有效阻止藩王们联合的可能。 朱允炆想削藩,目标应该是威胁最大的(比如燕王朱棣),但他初期却是捏软柿子,先削掉了没啥实力、行为出格的周王、湘王、代王、齐王。这不是敲山震虎,是“打草惊蛇”,直接给朱棣送去了“该动手了”的信号! 对实力最强的燕王,朱允炆没有采取任何有效的分化、牵制措施。对其他藩王,也没有进行足够的安抚或区别对待,导致他们要么坐山观虎斗,要么成为朱棣的助力(如宁王朱权)。 再看看李世民怎么削藩的。他搞的其实是针对宗室王爷们的收紧(或称“降格”),跟朱允炆那种想直接“物理清除”藩王不同。难度一点不小,但结果天差地别。 唐初,天下最能打的精兵悍将几乎全在李世民手里!而且李世民是尸山血海里杀出来的战神,论打仗,不管是单挑还是指挥,朱允炆跟李世民是云泥之别。 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对大唐精锐的掌控力是百分之两百的。谁敢乱动?王爷府的护卫在百战精锐面前就是摆设。李世民自己的威望足以让所有将领死心塌地。 更关键的是,李世民削藩根本不是想打仗!更多是通过手段,悄无声息、一步步地削掉王爷们的权力。比如“推恩令”的唐朝灵活版应用,把王爷们的封地和权力分给他的子孙;不让亲王长期呆在老巢(离封地),把有能力的亲王调到长安当官(实际架空),只给个没有实权的名誉职位。 这一系列操作,让你王爷只剩下一顶帽子、一份俸禄。你还玩啥?连动武的念头都很难产生。 李世民文治武功实在太强。贞观之治下,国富民强,对外战争(打突厥、平吐谷浑等)无往不利,个人威望达到顶峰。他是皇帝,而且是让大唐从隋末战乱快速走向盛世的“天可汗”! 无论朝野、地方还是百姓,对这个皇帝的敬畏和认同度是空前的。他的诏书命令,不需要“清君侧”这种借口,本身就代表权威。 想想玄武门之变的惨烈吧!太子、齐王全家都… 这充分证明了李世民是个狠角色,为达目的可以非常果决。这样一位既有丰功伟绩又能下死手的皇帝要收你王爷的权,哪个不开眼的敢跳出来说“不”? 那不是找死吗?别说单个宗室,就算抱团,想想对抗玄武门之变后如日中天、手握杀伐大权的李世民?有胜算吗?没人敢赌。 真遇到头铁的,李世民也绝不手软。比如他的堂兄弟江夏王李道宗(李渊的堂侄),能力非常强,打仗是一把好手,威望也高。 在贞观晚期,就被李世民以“谋反牵连”(很大可能是欲加之罪)的罪名处死,全家流放。这是在释放信号:别以为你有本事就能挑战我。 这比朱允炆“杀”了无足轻重的湘王还更能震慑群王——连李道宗这样有分量的亲王都被处理了,其他人就更别想了。这就是典型的 露一次爪子,就能把一群猴子全镇住! 李世民就是用他全方位的“实力”,向所有人展示了什么叫真正的王者控局。

0 阅读:22

猜你喜欢

沙沙说史

沙沙说史

谢谢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