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媒表示,中国这几年在台海越来越强硬,是因为觉得美国不敢真的动手,但这次美军在伊朗的行动证明,美国军力依然强大,可能会让中国重新掂量掂量。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6月21日凌晨,一场突如其来的空袭震动全球——美军从本土调动7架B-2隐形轰炸机,穿越半个地球,对伊朗境内三处被认为具有战略意义的地下核设施进行远程精确打击。 按照五角大楼的说法,这是一次展示美国“打击深层目标”能力的重大军事行动,旨在摧毁伊朗的地下百米防御系统,以遏制其核计划进展。 然而,这场声势浩大的空袭,并没有像美国所设想的那样改变伊朗的战略走向,反而激化了该地区的矛盾,也引发了国际社会对于美军战略能力和意图的重新审视。 尽管美军此次行动在技术层面可谓复杂且高强度,7架B-2战机从美国本土出发,不间断飞行近37小时,是对飞行员体力极限与战机耐久性的双重挑战。但这一举动也暴露出美国全球打击体系的某些局限。长时间空中滞留带来的不是精确,而是风险。 在高空高压、高强度操作环境下,人类的判断力、反应速度不可避免地受到影响,而即便是号称全球最先进的B-2,也逃不过高强度飞行所带来的机械疲劳与故障概率上升的问题。 更关键的是,伊朗早已为可能到来的打击做足准备。在多年的制裁和军事威胁下,伊朗深知自己的战略资源所承载的敏感性,因此将核设施埋设在坚固的山体深处,同时辅以厚重的混凝土掩体、反侦察措施和强大的电子干扰系统。 面对这样一个“铁桶”般的目标,美国即便动用了GBU-57等钻地炸弹,也难以保证彻底摧毁目标。空袭结束后,伊朗不仅继续推进核计划,还强硬表态将进行报复,紧接着便对美军驻卡塔尔的军事基地发动了导弹攻击。 这一“回礼”再次表明,美国的所谓精准打击并未带来真正意义上的战略成果,反而可能刺激出更激烈的反制行为。 有趣的是,德国媒体在评论此次事件时,将美军空袭伊朗与中国在台海方向的强硬态势联系起来,认为中国之所以敢在台海采取更加强势的策略,是因为中国判断美国不会真正出手。 然而美军这次展现出的远程打击能力,可能会让中国重新“掂量掂量”。这一观点看似逻辑严密,实则忽略了两个关键现实。 伊朗距离美国本土近万公里,美军要实施一次有限空袭尚需多重调动和长时间飞行支撑。而中国则坐镇台海周边,守土有名、兵力调度迅速,从福建、广东调兵至台海前线不过数小时之内,后勤补给体系健全高效。 美军若真要在台海方向展开长期、高烈度的军事行动,后勤线不仅拉得过长,而且受制于航母、海外基地和补给舰队的调配能力,难以实现持久作战。而解放军在家门口作战,不仅兵员储备充分,还能实时进行战场调整,这种主场优势绝非空袭能解决的问题。 伊朗虽然在地区具备一定影响力,但其整体军力结构、武器系统、工业体系远不能与中国相提并论。而中国不仅拥有完整的现代军工体系,还构建起了以“反介入/区域拒止”为核心的战略防御体系。 在台海方向,近年来解放军组织的“联合利剑”“东风快递”等实战化演习显示了其在火力投送、战场感知和信息指挥方面的深度融合。 特别是东部战区针对远程航母打击能力的演练,结合东风-26导弹和隐身无人机集群,已经具备千公里级别的远距打击与实时画面回传能力。这样一套战场“闭环打击系统”,对依赖航母平台进行干预的美军而言,是一种压倒性威胁。 与此同时,美国面临的全球战略压力却越来越大。 乌克兰战事依然胶着不清,欧洲盟友不断向美国施压,要求维持军援;中东局势再次升温,伊朗、也门、叙利亚等多地局部冲突此起彼伏,使美军疲于奔命;而在印太方向,美国必须维持一定的常态部署,来对冲中国不断增强的海空力量和战术影响。 多线作战的战略环境,直接导致了美军部署混乱、航母调配频繁、后勤系统压力剧增,甚至连最新服役的“福特号”航母在中东部署不久后便出现了结构疲劳等故障隐患,暴露出美军主战平台的可靠性问题。 反观中国,则保持着较为稳健与集中战略态势。南海的人工岛礁机场现已可供歼-20部署起降,东风系列导弹在东南沿海形成密集部署网,火箭军和远火系统具备覆盖台湾全岛的打击能力。 这种以本土为依托的火力网络,让中国具备在短时间内压制任何岛链内来袭力量的实际能力。而美国在亚太的基地体系,如关岛、克拉克空军基地,正面临维护预算不足、设施老化等现实困境,其部署和应急能力也因此受到限制。 中国的军事与战略自信并非建立在一时的军演或一场战术成功上,而是多年积累下的综合实力体现。在制度优势、技术自主、战略意志和民众支持的合力下,中国军政体系在面对外部挑战时展现出极强的韧性和从容。
德媒表示,中国这几年在台海越来越强硬,是因为觉得美国不敢真的动手,但这次美军在伊
幽梦化蝶飞
2025-07-10 19:11:55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