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美援朝中,16岁的女护士,双眼被美军炮弹炸瞎,当场昏死。醒来后,她听到美军叽里呱啦地对话声,她大气不敢出,死死屏住呼吸,装成尸体,谁能想到,这个瘦弱的姑娘,即将创造战争奇迹? 她叫张道华,四川都江堰人,是志愿军中一名护士。 1950年,国家号召青年参军,十五岁的她放下课本,从都江堰女中走进了川西军区卫校。短短几个月后,她便被编入第60军后勤部总医院。 她从未想到,自己的人生从此与战火和伤痛紧紧相连。1951年3月,她随军跨过鸭绿江,走进异国他乡的战场。 刚踏入朝鲜境内,列车便在新义州附近遭遇美军轰炸,爆炸声震耳欲聋,车厢中浓烟四起,尸体横陈。 她没有惊慌,而是迅速投入救援。在那辆摇摇欲坠的列车上,她一人救出九名伤员,这是她入朝后第一次生死考验。 战争的残酷远超想象。 第五次战役期间,华野180师深陷敌军重围,陷入一场堪称绝境的死斗。张道华所在的三分院接到指令,支援180师,接收大量伤员。 那一刻,她没有犹豫,立即奔赴前线。243名伤员中,她负责照护七人,其中有人昏迷,有人失去双臂,有人腿部炸断,还有人头部重伤。她明知这是一次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却没有退缩。 那几天,她像野兽一样穿山越岭,像母亲一样背起伤员,像战士一样对抗死亡。 她背着伤员翻越三座大山,穿越敌人四重封锁线。每一次翻山越岭,都像是与死神赛跑。她一次次返回原地,只为找回落下的伤员。 就在她第四次返回途中,炮弹在她身边爆炸,弹片穿透头骨,左眼当场重伤,随后双目失明。她倒在泥泞中,失去了知觉。 醒来时,她已身处敌军搜索范围。 耳边传来美军士兵的说话声,他们在尸体堆里逐一检查。张道华凭借着惊人的意志屏住呼吸,任凭敌人用枪托捣打、脚踢,不发一声。她的脸上、身上满是泥土与血迹,混合在一起,几乎看不出原本模样。 敌人以为她已死,最终离去。雨水冲洗了她的血迹,也冲走了敌人的追踪线索。她靠着听觉判断方向,在山林中匍匐前行数十小时。她看不见前路,但心中有光。 命运在最危险的时刻,送来了一线生机。 王一民,180师政治处主任,在带领小队突围途中,听到山林中微弱的呼救声。他没有犹豫,下令搜索。在杂草和残骸中,他们找到了奄奄一息的张道华。 她双目已瞎,身体虚弱,但仍紧握着伤员名单。他们没有抛弃她,而是轮流背着她穿过封锁线,翻越七十里山路。他们将为她熬粥,自己却啃霉面。那是一群平凡却伟大的战士,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一个都不能少”的信念。 张道华被成功救出,带回国内治疗。 子弹从她头骨中取出,但视神经已彻底受损,从此陷入黑暗。她的人生被彻底改写。可她没有沉沦,没有依赖国家的抚养,而是选择自食其力。 她先在民政系统工作,后进入北京盲人学习班,学按摩、办工厂,成为盲人工厂的负责人。她常年在荣军医院工作,直至1966年离休。 她的事迹被广泛宣传,感动无数人。 1953年,她代表志愿军归国人员出席青年团代表大会,受到毛主席、周总理、陈毅等人的接见。毛主席握着她的手说:“你是好样的。”陈毅将军更称赞她为国家和四川争光。她的英勇事迹,被称为中国版的“保尔·柯察金”。 她的英雄并不在于她做了多么震天动地的大事,而在于她在最危难的时刻没有放弃希望。 在那场被围困的战役中,180师虽遭重创,却有约四千人突围归建。很多人误以为该师全军覆没,这是因为电台被炸、信息中断,战后宣传也有所偏差。 实际上,180师是一支有着光荣传统的老牌劲旅,经历生死、重整旗鼓,后来在龙门山战役中表现出色。 张道华的坚强与180师的命运紧密相连。 她是那场战役中无数微光中的一束,却照亮了后来者的前行之路。在敌军炮火最猛烈的时刻,她背着伤员翻山越岭;在失明昏倒之后,她用呼吸控制生死;在黑暗中艰难爬行,是她不灭的信念引导她前行。战争塑造了她,她也用自己的行动回应了战争的残酷。 1995年,她的家人读到一篇文章,才知道当年救她的人是王一民。 作家孟伟哉撰写了那次营救的细节,王一民却淡然表示:“换谁都会那样做。”这是那个时代战士的共同气质,朴实、无私、不图回报。他们用身体和信念守护彼此,在最艰难的时刻不抛弃、不放弃。 张道华活成了一面旗帜。 她没有豪言壮语,却用行动诠释了什么是担当。她不是天生的英雄,而是在危难中选择了坚强。她的故事没有剧本,却比剧本更动人。她在青春年华中失去了光明,却用一生点亮了他人。 这段历史,值得我们铭记。 不是为了缅怀战争的苦难,而是铭记那些在苦难中挺身而出的人。他们的名字,也许不会被历史大书特书,但他们的精神,将在一代又一代人心中延续。张道华,一个普通的姑娘,在朝鲜战场上写下了不平凡的篇章。 她的故事,就是中国人民志愿军精神的真实写照。
抗美援朝中,16岁的女护士,双眼被美军炮弹炸瞎,当场昏死。醒来后,她听到美军叽里
旃檀逸梵音
2025-07-10 18:06:26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