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盗窃乌克兰军事机密?这不是纯笑话吗,泽连斯基真是没活硬整。 2025年7月9日,乌克兰国家安全局宣布在首都基辅逮捕了两名中国公民,指控他们试图窃取乌克兰“海王星”反舰导弹的技术资料。 乌克兰方面称,这两人是一对父子,儿子24岁,曾是基辅一所技术大学的学生,2023年因学业不合格被开除后仍留在乌克兰;父亲长期居住在中国,但会定期前往乌克兰。 根据乌克兰的说法,这名年轻男子试图通过拉拢一名参与“海王星”导弹研发的乌克兰科研人员获取技术文件,并在交接资料时被当场抓获。随后,他供出了自己的父亲。 乌克兰安全局在7月7日逮捕了刚入境乌克兰的父亲,称他负责“协调间谍活动”。调查人员表示,从两人手机中发现了“协调行动的通信记录”。如果罪名成立,他们可能面临最高15年监禁并没收财产。 乌克兰强调,“海王星”导弹是该国的重要军事技术,曾在2022年击沉俄罗斯黑海舰队旗舰“莫斯科号”巡洋舰,因此属于国家机密。但这一说法引发了一些疑问。 从技术角度看,“海王星”导弹本质上是苏联时期Kh-35“天王星”导弹的改进版,最大射程约300公里,飞行速度为亚音速。在现代反舰导弹中,这类技术已属于中等偏下水平。 中国自主研发的反舰导弹如“鹰击”系列,无论在射程、速度还是精确度上均远超该技术。因此,中国是否有必要冒险窃取一项相对落后的技术,存在较大疑问。 事件的时间点也值得关注。就在逮捕发生前一天(7月8日),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刚宣布制裁5家中国公司,理由是这些企业“向俄罗斯提供无人机零部件”。连续两天对中国采取行动,显得不太寻常。 有分析认为,乌克兰可能想通过此举向美国和欧盟展示自己作为“技术安全守卫”的角色,以争取更多西方支持。当前乌克兰战场形势艰难,急需持续援助,这类行动可能带有政治表态的意图。 截至目前,中国驻乌克兰大使馆未对此事公开回应。案件已进入司法程序,两名中国公民仍被羁押,等待进一步调查。从客观角度看,此事存在三点关键疑问: 技术价值存疑:中国是否真需要窃取一项不如自身水平的导弹技术? 证据是否充分:乌克兰展示的“手机通信记录”能否充分证明间谍意图? 政治动机可能:事件是否与乌克兰近期对华施压的行动有关联? 无论最终结果如何,这一事件再次说明,在复杂的国际局势中,普通人的行为容易被卷入大国博弈的阴影。技术的真实性、指控的合理性,以及背后的政治考量,都需要更客观的证据与时间验证。
回旋镖来了,7月9号,乌克兰国安局宣称抓了两名试图窃取“海王星”导弹机密技术的中
【63评论】【7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