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84年,武则天赐儿子李贤毒酒,李贤痛心疾首道:“我已被废为庶人,母后何苦还要赶尽杀绝,把我流放到巴州再杀我?哪怕是汉代的吕雉也不及她半分狠毒!”话音刚落,大臣丘神勣已经把毒酒端给了他,李贤仰头一饮而尽。 如果您喜欢我们的内容,麻烦顺手点击一下右上角的「关注」,方便日后随时参与讨论、分享观点,感谢您的支持呀! 李贤不是出身低微的小角色。他是高宗李治和武则天的亲生儿子,早年聪明伶俐、仪表堂堂。不到十岁就能背诵四书五经、诗文赋都有样学样,高宗常当着老臣的面感慨:“这个孩子比我小时候还懂事。”当时的人都知道,这个“潞王贤”,是大唐皇室里最被看好的继承人之一。 兄长李弘去世后,高宗立李贤为太子,还专门让他三次监国,政事处理得井井有条,得了朝野一片好评。不光皇帝父亲宠信,群臣也对这位太子另眼相看。甚至有记载说,高宗晚年身体不好时,有意直接把皇位禅让给李贤,让武则天也不得不防。 但天子脚下风浪大。李贤这个人,才华有余,心思却不够圆滑。在后宫里,他和母亲武则天的关系,本来并没那么糟糕。李贤小的时候,武则天也会像普通母亲一样亲自照看,连教读书、生活琐事都事无巨细。只是随着李贤羽翼渐丰,武则天在朝堂的权力逐步扩大,这份母子情分慢慢变了味。李贤成为太子后,他的优点反倒变成了负担,太像个未来的明君,反而让母亲越来越忌惮。 宫廷里永远是风言风语最伤人。李贤刚刚稳住太子的位置,后宫就流出他“并非武则天亲生,而是武则天姐姐武顺与高宗之子”的传言。尽管没有证据,流言一旦传播开,最受伤的不是别人,就是母子双方。这种情况下,武则天对李贤的信任一日不如一日,连李贤自己都变得小心翼翼。可是无论多谨慎,都躲不开后宫争权夺利的暗流。 有一点可以肯定,李贤这个人既聪明又仁厚,但他的命,偏偏生在了权力场的刀尖上。做皇子的风险,比寻常人家大得多。一旦惹怒皇权,母子之间再多的情分都可能化为乌有。 李贤走到生命尽头的那几年,其实没有谁能真的左右自己的命运。公元680年,朝廷突然查抄太子府,搜出盔甲无数,指控李贤意图谋反。这种罪名,放在历朝历代都是灭顶之灾。很多史书都写到,武则天当时亲自点头查办,甚至说了句“为人子心怀不轨,大义灭亲也不能赦。” 太子的名头,瞬间变成了累赘。李贤被废为庶人,流放巴州,从王府公子的荣耀变成了流民。同行的家人连件像样的衣裳都没有,一路上苦寒交加。有意思的是,当时李贤写了一首“黄台瓜辞”:“种瓜黄台下,瓜熟子离离。一摘使瓜好,再摘令瓜稀。三摘尚自可,摘绝抱蔓归。”世人读来无不唏嘘,说他用这首诗感叹自己像藤上的瓜,被亲人一个个摘光,最后剩下光秃秃的藤蔓。 但在那个风雨如晦的年代,诗情画意并不能救命。李贤在巴州被幽禁多年,虽说表面上还算安稳,实际上所有的人都明白,这样的流放不过是慢性死亡。只要朝堂风向再变,他随时可能遭到“补刀”。 果然,高宗去世不到一年,武则天掌握大权后,第一件事就是彻底清理异己。对李贤,她再也没有一丝犹豫。大臣丘神勣奉命赶到巴州,将一杯毒酒摆在李贤面前。此时的李贤,已是风烛残年。他明白,这不是意外,而是注定的命运。历史记载,他仰头喝下毒酒,最后留下一句哀叹:“我已废为庶人,母后何苦还要赶尽杀绝?”转眼间,这个曾经被寄予厚望的太子,成了冷宫幽魂。 说到底,皇权的游戏,从来就不讲人情。哪怕是亲生儿女,也会因为权力的牵绊变成“眼中钉”。武则天何以如此绝情?一方面,她要做历史上唯一的女皇,身边不能有哪怕一丝一毫的隐患;另一方面,母子关系在权力面前变得无足轻重。李贤死得冤吗?冤,也不冤。 有意思的是,李贤死后多年,母亲武则天依然高坐帝位,手握天下。可到了晚年,她的儿子李显、李旦相继复位做了皇帝,第一时间想到的,却是给死去的李贤平反、追封太子、厚葬乾陵。这种补救,说到底还是骨肉亲情的回响。可惜尘埃落定,一切都回不去了。 查史料就会发现,无论是《旧唐书》《新唐书》,还是《资治通鉴》,对李贤的定性都非常谨慎。他的死因始终是“赐死”,至于“毒酒”还是“白绫”,版本各异。官方永远不会给出最细致的描写,更多的内容反倒留给了后人去解读。民间故事里,把毒酒的细节描绘得淋漓尽致,更多是一种对冷酷皇权的控诉。 但也正因如此,李贤和武则天的故事才流传至今。不是因为权谋有多精彩,而是那份至亲反目的无奈和痛心。这个曾经才华横溢、胸怀抱负的太子,终究没能斗过那张无形的大网。有人问,为啥古代的皇子那么难做?说白了,太聪明的怕威胁母后,太平庸的又坐不稳皇位。 而武则天,她的成就和手腕不必多言。成败功过,史家评说千年。她的铁腕、她的残酷、她的孤独,造就了她的传奇,也留下一段母子相残的永恒话题。正如后人评价的:“权力路上,亲情终究要让位于冷冰冰的皇权。”
684年,武则天赐儿子李贤毒酒,李贤痛心疾首道:“我已被废为庶人,母后何苦还要赶
聆听花开
2025-07-10 02:56:09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