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8年,39岁的李叔同出家当和尚,几天后,他妻子带着2个儿子,在寺庙外长跪不

杰彦评娱乐 2025-07-04 16:33:30

1918年,39岁的李叔同出家当和尚,几天后,他妻子带着2个儿子,在寺庙外长跪不起,磕头4小时,鲜血直流,只为见他一面,但他却托人带去一句话:不见! 李叔同,1880年出生在天津,家里是做盐业和银号生意的大户,父亲李世珍还是同治年间的进士,官至吏部主事。可惜好景不长,他5岁那年,父亲就去世了,留下他和母亲王氏相依为命。天津的宅子里,他从小跟着母亲读书识字,10岁就能写诗作对,书法也练得有模有样,还学了篆刻和戏曲,拜了不少名师,在当地艺坛小有名气。少年人,风流倜傥,他常跑去酒肆茶楼,和文人雅士们喝酒吟诗。有一回,他在酒楼瞧上了名伶杨翠喜,她弹琵琶唱曲,他写诗赠她,两人你来我往,颇有些情意。可惜杨翠喜后来被家里逼着嫁了人,这段情就这么散了。 18岁那年,母亲给他定了门亲事,娶了个商户人家的闺女。婚礼办得热闹,可他心里不痛快,夫妻俩没啥感情,他就一头扎进诗画书法里,日子过得寡淡。清末那会儿,天下不太平,他跟着母亲躲到上海。上海的十里洋场,灯红酒绿,他混迹花街柳巷,喝酒作画,交友宴饮,活得潇洒。25岁,母亲去世,他跪在灵堂前,悔得肠子都青了,觉得自己这些年太放纵。丧事办完,他没回上海,直接去了日本,进了东京美术学校,学西洋画技。在那儿,他认识了个叫雪子的日本姑娘,她是人体模特,两人处着处着就成了夫妻,日子倒也温馨。1911年,家里生意破产,他带着雪子回了上海,靠教书养家糊口。 教书这行,他干得用心。教音乐、美术,还带学生画画写字,学生丰子恺那会儿是个皮小子,差点被学校开除,他硬是保下来,说这孩子有天分。后来丰子恺果然成才,算是他慧眼识珠。还有个学生刘质平,想去日本读书,家里穷得叮当响,他二话不说掏钱资助。这种事,他没少干,学生们都念他的好。可教书归教书,他心里总觉得空落落的,朋友一个个走远,世事也看不透,写下《送别》的时候,字里行间全是感慨。 1916年,李叔同在杂志上看到“断食”能修身养性的说法,觉得新鲜,就跑去杭州虎跑寺试了试,整整20天不吃东西,跟着僧人念经听钟。他这一试,像是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回来后开始吃素,天天念佛,慢慢地就动了出家的心思。1918年,他39岁,悄悄在虎跑寺剃度出家,法号弘一,从此跟俗世划清界限。雪子听说丈夫跑去当和尚,人都傻了,带着两个儿子满杭州找,找了好几天,才打听到他在虎跑寺。她跑到寺外,跪在石阶上,带着俩孩子磕头求见,磕了四个钟头,额头都出血了,血流了一地,围观的人越来越多,可寺里一点动静没有。最后,一个僧人出来,传了句话:“弘一法师说,刚出家,不见俗世人。”雪子带着孩子走了,从此没再见他。 这事在杭州传得沸沸扬扬,街上茶肆里,大家伙儿议论开了。有人骂李叔同太狠心,扔下老婆孩子不管;有人说他一心向佛,断舍离是应该的。雪子回了上海,一个人拉扯两个儿子,日子过得苦巴巴。她没再找李叔同,也没说过他的不是,就这么默默把孩子养大。这件事,成了李叔同人生里最惹争议的一笔,谁对谁错,怕是没人说得清。 出家后的弘一法师,过得像个苦行僧,穿布衣,住破屋,天天抄经念佛,戒律守得严严实实。他把佛法和艺术掺一块儿,编了《护生画集》,画些花草虫鱼,劝人爱惜生命,别造杀业。抗战那会儿,日本兵打进来,他没躲着,跑去泉州讲佛法,劝大家行善积德,还捐钱帮难民,忙得汗流浃背。他这人,骨子里还是有股济世的情怀。 1942年,他在泉州病了,躺在个叫晚晴室的小屋里,身边就一盏油灯。他写下最后一首偈子:“问余何适,廓尔忘言。华枝春满,天心月圆。”10月13日,他圆寂了,63岁。僧人们围着他,念经送他走。雪子那边,一个人在上海把俩儿子拉扯大,住的房子破破烂烂,靠给人洗衣缝补过活。二儿子长大后各自谋生,她晚年孤零零的,没提过李叔同,死了也没人知道啥时候。弘一法师这一生,前半截才华横溢,诗画音乐样样拿手,教出一堆好学生;后半截一心向佛,苦修成高僧,名声传得老远。可他抛妻弃子那段,始终让人议论纷纷。

0 阅读:385

猜你喜欢

杰彦评娱乐

杰彦评娱乐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