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百科

曾经很喜欢赖声川,看到他启用涉毒演员,从失望变成了绝望

2025 年 8 月的北京世纪剧院,本应是《宝岛一村》观众分享会的温情时刻。当观众们怀着期待坐在台下,或者通过网络直播同

2025 年 8 月的北京世纪剧院,本应是《宝岛一村》观众分享会的温情时刻。当观众们怀着期待坐在台下,或者通过网络直播同步现场时,却目睹了一场足以颠覆认知的荒诞剧:

一位观众的尖锐质问划破空气:"屈中恒是吸毒艺人,导演是真不知道,还是在对抗中国法律?" 赖声川的冷脸回避、离场时的怒指动作,以及后续被曝试图追查提问者身份的操作,让这场艺术交流彻底变味。

这一幕冲上微博热搜的瞬间,我盯着手机屏幕,突然意识到:那个曾经让我仰望的戏剧大师,早已在利益与傲慢中迷失了方向。

那些年追过的赖声川:艺术圣殿的崩塌

记得 2016 年在上海上剧场,当《暗恋桃花源》的白色桃花瓣飘落舞台,江滨柳那句 "这些年,你有没有想过我?" 让全场抽泣。我曾无数次向朋友推荐这部剧,感动于赖声川用荒诞解构深情的独特美学。不过后来才知道,很多署名导演的作品,都是集体创作的结晶,就连这句感动了无数人的台词,也是出自金士杰先生之口。

上剧场专属版《如梦之梦》的 8 小时沉浸式体验,虽然莲花池票价高达 5000 元,很多观众依然咬牙购票,相信 "艺术值得投资"。但此专属版豆瓣开分时只有6.6,是所有版本中的最低。以及,后来据说票房惨败,也是市场给了割韭菜的创作者以结结实实的教训。但那时,我们从未怀疑过这位顶着 "华人戏剧教父" 光环的创作者,会与道德争议产生关联。

直到后来的《曾经如是》,观众们从台词里捕捉到异样。剧中虚构的云南村民灾后移民美国情节,刻意割裂真实救灾场景,甚至让角色说出 "美国是所有中国人需要投奔的地方"。这种对国家形象的扭曲刻画,让我第一次对赖声川的创作立场产生质疑。再联想到导演的美籍身份,确实有种献媚的意味,让人对其 "艺术纯粹性" 的信仰出现裂痕。

道德底线的层层失守:从失望到寒心

真正让大家感到失望的,是赖声川对商业利益的无底线追逐。2024 年《如梦之梦》专属版票价炒至 5000 元,创下中国话剧史纪录。当观众们坐在剧场的旋转座椅上吐槽 "花一万元看了个转圈圈" 时,突然意识到:那个宣称 "戏剧是生命修行" 的艺术家,早已把舞台变成了收割韭菜的工具。

但所有失望在 2025 年 8 月的发布会前都显得微不足道。当屈中恒的吸毒史被扒出,大家才震惊地发现:这位被赖声川力捧 17 年的 "御用演员",早在 2006 年就因吸食大麻被央视曝光,2007 年服刑三个月。

按照中宣部 "劣迹艺人零容忍" 的规定,屈中恒本应彻底消失在公众视野。然而赖声川不仅让他主演《宝岛一村》几百场,还在 2020 年上剧场开幕大戏中委以重任。他在内地拥有上海上剧场、乌镇戏剧节等多重产业,每年靠政府补贴和票房盈利数千万,却在艺人选择上公然践踏内地规则—— 这种 "吃饭砸锅" 的行径,彻底击穿了观众们对他仅剩的信任。

触碰法律红线的不可原谅:从寒心到绝望

发布会事件后,网友们开始系统性梳理赖声川的争议史,却发现这早已不是他第一次挑战底线。

2011 年执导中国台湾 "辛亥百年" 音乐剧《梦想家》,两天耗资 2.15 亿新台币(约 5000 万人民币),被批严重浪费公共资源;团队核心成员杨采薇公开发表 TD 言论,他始终保持沉默;更被曝《暗恋桃花源》经典台词实为演员金士杰原创,《那一夜,我们说相声》剽窃李国修手稿 —— 这位 "大师" 的光环下,藏着多少见不得光的暗角?

最让我感到绝望的,是赖声川对法律的漠视。当观众质问 "是否对抗法律" 时,他的回避回应本身就是最有力的答案。要知道,内地对涉毒艺人的抵制不仅是行业规范,更是对缉毒英雄的致敬。据统计,我国每年有数百名缉毒警察牺牲,他们用生命筑起的禁毒防线,容不得任何人践踏。而赖声川让屈中恒站上舞台的每一秒,都是对禁毒英烈的亵渎,对法律的挑衅。

可悲的是,事件发酵后,他不仅没有道歉,反而带着屈中恒继续巡演 —— 这种傲慢,彻底浇灭了我对他最后的期待。

写下这些文字时,我的心情异常沉重。曾经的我,多么希望赖声川能像他笔下的角色那样,在道德困境中完成自我救赎。但现实是,他用一次次的选择证明:在资本与权力的诱惑面前,所谓 "艺术信仰" 不过是随时可以抛弃的遮羞布。

这场风波留给我们的,不应只是对一个创作者的批判,更是对整个艺术行业的警示。当剧场变成劣迹艺人的洗白池,当作品成为资本操控的提线木偶,当创作者用 "艺术自由" 为违法行为辩护,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真正的艺术,永远生长在法律与道德的沃土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