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6月16日,医生按照罗健夫的遗愿剖开了他的遗体,震惊地发现他周身布满了癌肿,胸腔里的肿瘤长的比心脏还要大,在场的医生和护士全都忍不住哭起来! 罗健夫,1935年9月21日出生在湖南湘乡县一个普通家庭。家里穷,父亲靠裁缝养家,母亲操持家务,日子过得紧巴巴。但父母知道读书重要,从小就支持他学习。罗健夫没辜负这份期望,1948年考进湘乡一中,成绩总是名列前茅。1950年,他加入青年团,15岁就有了为社会做贡献的想法。1951年,他应征入伍,去了大西北的山丹军马场当兵。那几年,他吃苦耐劳,意志变得更坚定,也更懂得国家需要什么。 1954年,罗健夫转业后考进西北大学物理系,学的是原子核物理。大学里,他拼命读书,1959年加入共产党,立志为国家科技出力。1960年毕业后,他先留校教书,后来在1963年调到中国科学院西北计算技术研究所,开始接触尖端科技。1965年,他进入航天工业部陕西骊山微电子公司,从此一头扎进微电子领域。他的科研路就这样开始了。 1969年,罗健夫当上图形发生器课题组组长,这是个国家急需的项目。他从零开始学,跑图书馆、翻资料,和当计算机专家的妻子讨论到深夜。条件差,他就啃馒头、睡地板,每天只睡几小时。1972年,他带团队搞出中国第一台图形发生器,填了技术空白。1975年,II型图形发生器问世,帮国家发展大规模集成电路,1978年还得了全国科学大会奖。后来,他又扑到III型研发上,没日没夜地干,直到身体撑不住。 罗健夫生活简单得不行。穿的是旧蓝布衫,鞋子也是旧布鞋,工资大多买了书和资料,家里穷得像样家具都没。他妻子劝他改善生活,他总说:“国家还穷,咱们搞科研的得带头艰苦朴素。”他把自己的命都给了国家,从没想过自己能得啥好处。哪怕胸口闷得难受,他也只是随便提一句,继续埋头工作。 1982年6月16日,罗健夫因病去世,只有47岁。他生前跟医生说过,希望死后把遗体给医学研究。那天,医生按他的遗愿解剖,发现他全身都是癌肿,胸腔里有个比心脏还大的肿瘤。检查后才知道,他得的是低分化恶性淋巴瘤,至少拖了两年。他早就知道自己病了,却没停下工作,用最后的时间为国家拼尽全力。看到这,医护人员都忍不住哭了。 罗健夫走后,他的事迹感动了全国。1983年,国务院追授他“全国劳动模范”称号,人民大会堂里掌声不断。《工人日报》发了报道,工人说起他都满是敬佩。2007年,他的单位给他立了雕像,每年清明都有人献花。2009年,他入选“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2019年又被追授“最美奋斗者”。在湖南湘乡,他的母校建了展馆,学生们听他的故事,长大想学他为国出力。 罗健夫的技术成果,直接推动了中国航天电子工业。他研发的图形发生器,让国家在集成电路设计上有了突破。他的工作不只是几个设备,而是帮国家在科技上站稳了脚跟。后来者能接着往前走,少不了他打下的底子。他的付出,成了中国航天事业的一部分。 罗健夫47年的生命,短却闪亮。他不图名利、不怕苦,始终想着国家。他的故事告诉我们,真正的伟大不是有多少钱,而是愿不愿意为更大的目标付出。他的精神,像一盏灯,照着我们往前走,尤其在今天这个物质丰富的年代,更值得想想。
肖医生以后还有未来吗?非常肯定的说,有未来! 虽然被原单位解除聘用,但副主
【8评论】【3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