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沈从文饮下煤油割腕寻死,获救后欲拉妻子手,却被甩开。后他转入精神病

品古观今吖 2025-04-29 11:02:57

1949 年,沈从文饮下煤油割腕寻死,获救后欲拉妻子手,却被甩开。后他转入精神病院,妻子亦未探望一眼。弥留之际,沈从文对妻子道:“三姐,是我负了你……”   沈从文,本名沈从周,出生于湖南永州的一个小镇,成长在传统而贫穷的家庭中。自幼聪明伶俐,对文学有着浓厚的兴趣。   20世纪30年代,沈从文的文学才华开始得到认可,其作品多聚焦于乡土中国和人物心理的细腻描写,受到了广泛的赞誉和关注。1933年,沈从文与张兆和结婚,张兆和出身于名门望族,两人的婚姻初期充满了甜蜜。   1949年初,北京的寒风割骨,北大教学楼前的空地上,新贴出的标语在风中猎猎作响:“打倒沈从文!”沈从文,这位曾被誉为文坛巨匠的作家,现在成为了公敌。社会的翻转给沈带来的不仅是事业上的沉沦,更是精神上的重击。   1月的某个夜晚,室内的灯光昏暗不明,沈从文的书房散乱地堆满了稿纸和书本,墙角的煤油灯发出幽微的光。在绝望中,沈从文第一次尝试结束自己的生命,他将双手伸进电线插座里,但突如其来的电流和疼痛让他本能地抽回了手。长子沈龙朱听到父亲的呼喊声及时赶到,拔掉电源,救下了他。   沈从文的精神状态愈发恶化。3月28日,他再次陷入绝望。那天,他独自一人在家中的书房,外面的春雨淅沥作响。屋内,沈从文将门窗紧闭,从浴室里取出了用于剃须的锋利刀片。他坐在桌前,脸上映着窗外透进的昏黄光线,他的手颤抖着,剃须刀片在他手腕上留下了深深的痕迹。然后,他又从厨房里拿来了一大瓶煤油,痛苦与绝望交织在一起,他一饮而尽。   屋子里静悄悄的,只有雨声和窗帘在风中摇曳的声音。正当他以为自己终将解脱时,门外突然响起了急促的敲门声,紧接着是窗户玻璃碎裂的声音。张兆和和她的堂弟张中和破窗而入,惊慌中的张兆和看到地上沈从文的样子,她脸上的表情瞬间凝固。张中和立刻拨打急救电话,他们用毯子将沈从文裹起来,小心地抬上担架。   在深秋的午后,医院的走廊里光线昏黄,淡黄色的阳光透过窗户,在地板上投下斑驳的影子。空气中弥漫着消毒水的味道,令人感到一丝不易察觉的压抑。病房里,沈从文躺在床上,脸色苍白如纸,双眼失去了往日的光彩。他那常年握笔写作的双手,如今显得瘦削而无力,仿佛风中飘零的落叶。   就在这令人窒息的静默中,病房门口传来了细微的响动,门被轻轻推开了。沈从文眼神稍有波动,似乎他还残留着对外界的期待。站在门口的是他的妻子张兆和,她一身深蓝色的衣服,显得干练而冷静,但她的眼中却带着一丝复杂的情绪。   那是愤怒、失望、悲伤交织在一起的神色,仿佛多年来压抑的情感瞬间涌现,却不知如何释放。她静静地站在那里,双手交叠,眼睛直视着病床上的沈从文,目光如刀,冷峻而坚定。   沈从文看见了她,眼神中涌现出一丝柔软和祈求的情感。他尝试着抬起一只颤抖的手,朝她伸过去,那只手在空气中轻轻颤抖,仿佛这一动作已经耗尽了他全身的力气。“三姐……”他喃喃地唤着她的名字,声音沙哑而微弱,像是一片秋叶在风中摇曳时发出的低吟。他的眼神中充满了渴望和忏悔,仿佛只想求得对方的一丝怜悯与宽恕。   然而,张兆和却冷冷地看着他,没有一丝回应。她的眼睛里没有泪水,只有冰冷的决然。她没有动,甚至连手指也未曾颤抖一下。终于,她深深地吸了一口气,转过身,毫不犹豫地离开了病房,步伐沉稳而坚定,仿佛怕一刻停下就会被卷入那些难以名状的情绪中。病房的门再次关上,发出沉闷的响声,将两个人之间的世界彻底隔绝开来。   自那以后,沈从文便被送入了精神病院,与外界渐行渐远。精神病院的建筑灰白单调,四周被高高的围墙环绕,仿佛一个与世隔绝的孤岛,那里没有繁华都市的喧嚣,也没有文学创作的灵感,只有日复一日的单调和寂静。   沈从文的日子在这间病房中变得漫长而孤独,窗外的天空一片灰白,阳光几乎无法穿透厚重的云层,透进病房的只是些许的微光,冷冷地洒在地板上。沈从文经常呆呆地坐在床边,看着窗外枯萎的树枝,仿佛在回忆曾经的日子,回忆他那充满才华和热情的年华。   张兆和再也没有出现在他的病房中,她的身影彻底消失在沈从文的世界里。而沈从文的日子如一条干涸的河流,无力地蜿蜒向前,直到生命的尽头。在漫长的孤独中,沈从文逐渐失去了对时间的感知,白天与黑夜对他来说已经没有什么区别,他的身体愈发消瘦,双眼深陷,脸上满是憔悴和疲惫。   在生命的最后时刻,病房里依然是空无一人,只有沈从文孤零零地躺在病床上。他的视线已经模糊,意识也渐渐开始涣散,但他依然在低声喃喃着:“三姐,是我对不起你……”他的声音轻得像是一阵风吹过,又像是无声的泪水滑落,几乎消失在空气中。   1988年,沈从文带着内心的歉意和遗憾离开了这个世界。他的离去是那样的寂静而孤独,仿佛一片落叶,在无人知晓的角落悄然坠地,最终归于尘土。

0 阅读:2
品古观今吖

品古观今吖

“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