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 年,于南京隆昌寺大殿内,数名士兵手持火把,欲将这座寺庙焚烧一空。正当日本士兵要将火把扔出之际,只见一旁的妙柔大师抬起手臂,指向身旁的一口钟。令人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大师面前的日军竟纷纷跪倒在地。 “卢沟桥事变”爆发,抗日战争全面展开。1937年,中国共产党组建了新四军,这支英勇无畏的抗日武装力量,在全国各地开展游击战,对抗日寇的侵略。 1937年12月,南京城沦陷,日军展开了骇人听闻的南京大屠杀,三十万中国百姓被无情屠戮。随着战火燃遍南京,日军对一部分寺庙初期采取宽容态度,但随着一些僧人帮助平民或抗日战士,日本人开始不分僧俗,对寺庙展开无差别的抢掠与杀戮。 隆昌寺位于江苏省句容县,距今已有一千五百多年历史,是当地一座重要的佛教圣地。妙柔大师自幼皈依佛门,秉持慈悲为怀的精神,带领寺内僧人帮助躲避战火的百姓,救助受伤的抗日战士。 他深信“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当新四军伤员被小沙弥发现并带入寺中时,妙柔大师毫不犹豫地决定收留他们,并将他们隐藏在寺院地窖中。 1938年,新四军伤员的藏匿行动被汉奸泄露,日军得知消息后立即包围了隆昌寺,意图搜捕新四军。日军士兵在寺庙内肆意搜查,未果后便威胁方丈,若不交出藏匿的新四军伤员,便要一把火烧了这座千年古刹。 面对凶神恶煞的日军,妙柔大师不急不慌,他站在寺庙正殿,面色平静,双手合十虔诚地低吟一声“阿弥陀佛”,继而缓缓抬手,指向了大殿旁的大钟。 日军的目光随大师的手指转向那口大钟,这口钟是1928年由日本天皇裕仁赠送给隆昌寺的,以表示两国修好的诚意。钟体上刻有中日文铭文,象征中日之间的佛教文化交流。 日本士兵见到大钟后,仿佛看到了某种极其恐怖的象征,他们面色煞白,甚至一排排跪倒在地,领头的队长也不再怒吼,而是神色复杂地指挥士兵撤出隆昌寺。 这一幕令人匪夷所思,究竟为何一口大钟能让日本士兵放下武器,慌忙下跪?答案或许在于这口钟的特殊背景——这是裕仁天皇以佛教名义赠送的佛门之物,象征两国间表面的友谊。 然而日本发动侵华战争,背叛了当初的友好,钟声敲响的不再是和平的呼唤,而是对其侵略行径的无声讽刺。面对大钟的铭文,日军士兵可能感受到背离“佛道”的罪恶感,而无法再继续亵渎佛门圣地。 日本士兵撤出隆昌寺后并未甘心放弃,他们曾再次派兵尝试搬走这口象征两国关系的大钟,意图消除他们所感受到的耻辱与压力。然而由于大钟体积庞大,加之搬运困难,日本人最终放弃了这一企图。 妙柔大师深知,单凭一口钟并不足以保卫隆昌寺及其僧众,他也明白这不过是暂时的平静,唯有国家的强大,才能真正保家卫国。 后来,妙柔大师继续带领僧人以自己的方式支援抗日战争。随着战争的不断深入,妙柔大师的行动越发大胆。他甚至在一次日军的搜查中,巧妙地利用佛经和僧袍将一批重要的医疗物资隐藏起来,成功地将这些生命线送到了抗日前线。 虽然寺院多次面临被日军烧毁的危险,但在妙柔大师的机智与坚持下,隆昌寺始终未被完全破坏。抗战结束后,寺院慢慢恢复了平静。妙柔大师将剩余的岁月全心投入到了佛法的修炼与传播中,直到他生命的最后一刻,依旧坚守在那口救国救民的大钟旁。 战后,裕仁天皇的身份和地位成为了世界关注的焦点。作为战争的策划者之一,他在战后的审判中巧妙地将自己塑造成了一个被迫的“傀儡天皇”,成功地逃避了法律的制裁。尽管如此,历史的审判远比法庭上的判决更为严苛。在世人的记忆中,裕仁天皇永远也洗脱不掉他作为战犯的身份,他的名字和那段血腥的历史永远绑定,成为后世评说的重要课题。 隆昌寺的大钟,经历了战争的洗礼后,更显得庄严而神圣。每当晨钟暮鼓之时,它的声音不仅是对信众的召唤,更像是对历史的一种警醒——提醒世人不忘历史,珍惜和平。大钟的存在,不仅仅是对日军侵略行为的抗议,也是对所有背弃和平与信仰者的有力回击。 妙柔大师用他的智慧和勇气保住了隆昌寺,也间接帮助了新四军的存活与抗战的胜利。隆昌寺以其独特的方式,成为了不屈不挠的精神象征,向世界展示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在面对侵略时的坚韧与不屈。 隆昌寺的故事,就像它那古老的钟声一样,悠悠传扬。岁月流转,风雨兼程,这个千年古寺见证了太多的悲欢离合,但每一次的挑战与考验,都让它更加坚强,也让它背后的信仰和精神更加深厚。妙柔大师和隆昌寺用他们的实际行动告诉后人,唯有坚持和自强,才能真正捍卫一个民族的和平与尊严。
1937年,一工兵营营长逃到永清寺当了和尚,没想到却引起了日军的怀疑。经检查他的
【4评论】【2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