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3年,三毛和荷西在撒哈拉结婚并定居。可结婚不过一年,荷西便和一个女邻居来往密切,经常单独到她家去。三毛忍无可忍,向荷西表达了自己的苦恼,没想到荷西却说:“你的烦恼都是自找的!” 三毛跟荷西的爱情,说起来颇具戏剧色彩。
1967年,24的三毛到西班牙读大学,在一次派对上认识了16岁的荷西。 当时荷西还只是个高中生,却十分早熟,对大自己8岁的三毛一见倾心,勇敢地向她示爱。 一开始,三毛只当他是孩子玩闹,并没有当回事。 然而,荷西却认真对她说:“你等我结婚好吗?六年。四年读大学,两年服兵役,六年一过,我就来娶你!”
当时,三毛的父母以及身边的朋友都反对,一直在告诉她“你们不合适”、“你们年龄差距太大了”、“你们都不是一个国家的人”…… 三毛听进去了,以年龄差为由拒绝了荷西,不久后回到台湾。 但三毛并没有忘记这个热情勇敢的大男孩,她把这段经历写下来,收录在《雨季不再来》一书中。 在书中,三毛把少女遇到爱情时的萌动、甜蜜、纠结,以及异国他乡的浪漫写得入木三分。 不久后,三毛认识了一个德国外教。 与荷西的热情直接不同,这位德国外教对三毛的爱是润物细无声的。他会接送三毛上下班、为她做蛋糕,无微不至地照顾她。 三毛深深感受到被爱的幸福,她想:这样平平淡淡安安稳稳过完一生,也未尝不可? 1972年,三毛答应了德国外教的求婚,满心欢喜地等到婚礼的到来。可惜她并没有等来预期中的幸福。 就在他们举办婚礼前夕,这位德国外教突发心肌梗塞离世了。 已经到了手边的幸福,顷刻之间化为乌有,任凭谁都无法承受这样的沉重打击! 消息传来时,三毛惊愕得直接昏了过去,接下来几个月都以泪洗面,悲痛欲绝。 那一年,荷西已经21岁,得知消息后再次来到三毛身边。 他真诚地对三毛说:“我履行承诺来娶你了。” 荷西的到来,仿佛一束阳光,照进了三毛阴暗冰冷的生活。 三毛心动了,她一头扎进荷西的怀抱中,就此沉沦。 第二年,也就是1973年,三毛和荷西二人来到非洲的撒哈拉沙漠,在这里结婚定居了。 撒哈拉的条件十分艰苦,但他们都深爱着对方,所谓“有情饮水饱”,生活仍然过得甜蜜浪漫。
但是,他们的感情很快出现了危机。 那是婚后一年,一位叫蜜娜的女孩出现在他们的生活中。 蜜娜是一位长相甜美的撒哈拉女孩,因为是邻居,经常到三毛家串门。 奇怪的是,当地女人出门都戴面纱,可蜜娜每次到三毛家,见到荷西都会摘掉面纱。
更让三毛疑虑的是,三毛自己一个人在家时,蜜娜很少来,即使来了也很快就走。而荷西在家时,蜜娜来得很频繁,而且一待就待很久。 女人的直觉告诉三毛,这个女人不怀好意! 不过在三毛的眼皮底下,蜜娜不敢有什么过分的举动,三毛也就没有太在意。 但是到了后来,三毛便坐不住了。因为蜜娜总是以帮忙修东西,把荷西往她的家里请。 有一天,蜜娜又把荷西请了过去,而且过了很长时间荷西都没回家,这让三毛十分不爽。 等到荷西回家时,三毛终于忍无可忍,向荷西表达了自己的不满。 没想到荷西非但没有安慰,反而指责三毛:“你的烦恼都是自找的!”
三毛觉得委屈至极,不过她也不是好惹的。等到蜜娜再次来找荷西帮忙时,三毛坚决阻拦,不让荷西过去。 蜜娜自觉无趣,渐渐不再打荷西的主意。后来蜜娜嫁人了,三毛心里的大石才终于落下。
可见,三毛跟荷西的爱情,并不像小说描述的那么完美浪漫。就像三毛的一位邻居所说的:“其实他们并没有那么浪漫,和普通夫妻没什么差别。” 三毛并不是每日生活在风花雪月中,而是像普通妇女一样洗衣做饭操持家务,有时也会委屈大哭。
荷西也不是什么“霸道总裁”,他只是一个小职员,收入远不如三毛。他也不是一直温柔体贴,偶尔也会冲三毛发脾气。 尽管如此,他们仍然相爱,而且感情至深。 三毛曾经说过:“爱情如果不落到穿衣、吃饭、睡觉、数钱这些实实在在的生活中去,是不会长久的。” 确实,再轰轰烈烈的爱情,时间长了也终究要回归到柴米油盐的日常中。只有经得起鸡零狗碎的婚姻才能长久。 可惜的是,三毛和荷西的婚姻并不长久,只有短短的6年时间。 没有背叛,没有破碎,只是天意弄人,荷西英年早逝了。 荷西的离开,几乎把三毛有灵性的生命也带走了。她陷入悲痛中无法自拔,一度需要依靠安眠药才能入睡,终其一生都无法走出这场阴霾。 往后余生,三毛的世界都是灰色的。
1991年,三毛用一条丝袜终结了自己的生命。
她为什么会选择走上绝路?外界猜测很多,抑郁症发作、不堪病魔侵扰…… 或许,她只是太想念荷西了,迫切地想到另一个世界和他团聚。
那种刻骨铭心的爱,超越生死的情,或许只有经历过的人才会懂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