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北大教授王青松毅然辞去全部职务,带着校花妻子隐居深山,彻底与社会隔绝。夫妻二人在山中的十多年时间里,将350万积蓄全部花光,原本打算将未来全部寄托在儿子身上的夫妻二人,却被7岁儿子的一句话深深地刺痛了内心!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更多优质的内容,感谢您的支持! 2000年春天,王青松与张梅踏上了人生的“逆旅”。这一年,北京的樱花如期盛放,而他们却悄然离开了喧嚣都市,走进了燕山深处的一片荒野。王青松,北大法学与国际政治的双料高材生,曾被誉为“政坛新星”;张梅,则是当年校园中才貌双全的风云人物。两人因共同的理想走到一起,也因对现实的失望而做出惊世骇俗的决定——彻底隐居,归田园居。 他们承包了2500亩荒山,其中可耕地仅有40余亩,余下的尽是荆棘林木。他们没有雇人,没有依靠,只凭一双手,一颗心,将这片荒芜变为可种植、可生活的“桃花源”。早期的生活是极端艰难的。 他们没有通电,只靠太阳能板发电;没有自来水,就在山上修了水坝引水;没有农药和化肥,只用沤肥、草木灰做天然替代。他们用石磨磨面,自制豆腐、腌菜,洗衣靠雨水和草木灰,连肥皂都用动物油和草木灰熬制而成。 曾经住过城市高楼的两人,在山中起初仅住着自己搭建的木屋。寒冬腊月,风从缝隙中灌入,屋里冰冷刺骨,常常要靠生柴火取暖。张梅曾患过一次严重的肺炎,那是他们第一次真正感受到“脱离文明”的代价。可即使在那样的日子里,他们也没有动摇过,反而更加坚定了信念:要创造一处真正属于自己的清净世界。 他们几乎用尽了原有的积蓄,为的是维持这片生态家园。从修建灌溉系统到道路硬化、从林木养护到雇人帮忙运输物资,每一笔开支都在蚕食着他们所剩不多的资本。2000年至2012年之间,他们先后投入约350万元,而每年的维护费用也不低于25万元。 在山中,他们靠售卖少量天然农产品换取基本所需,但因为坚持不施化肥、不喷农药,产量低、销量有限,经济常年处于赤字状态。 然而,这些困苦他们咬牙坚持了十多年,直到一个偶然的时刻,一切发生了变化。 2013年春天,7岁的儿子王小宇站在山顶,望着山下村庄里孩子们嬉闹玩耍的身影,轻轻地问了一句:“爸爸,我能去学校读书吗?”这句话如同春雷,震醒了沉睡的山林,也击中了王青松夫妇的内心。他们一直以为,小宇在这样的环境中会更自由、更健康地成长,却忽略了孩子的社会性需求与成长阶段的独特心理。 王青松后来回忆,那一刻,他第一次怀疑自己的选择是否对孩子公平。他和张梅彻夜未眠,思考过去十几年的坚持是否真的为家庭带来了幸福,还是仅仅满足了他们二人对理想的执念。 他们开始试着联系曾经的同窗好友,咨询学校事宜;张梅甚至主动走下山,带着孩子去县城适应陌生的环境。这一过程异常艰难,小宇起初因缺乏社交经验和学习基础,在学校里格格不入,但父母坚持陪伴、引导。两年后,他已能熟练适应城市生活,并在学校结交了朋友,逐渐展现出好奇与创造的天性。 王青松一家最终选择搬离了山林,回到城市边缘的一个小镇生活。虽然仍保持一定的田园习惯,如种菜、做饭不用味精,但他们已不再排斥现代文明,而是开始思考如何将自然与现实平衡地融入生活。 真正的理想生活,不一定要远离尘世,而是要在尘世中守住内心的清明。在选择与坚持之间,在梦想与现实之间,找到那个属于自己的“桃花源”。
55岁阿姨在北京某公园相亲角为30岁女儿举牌:“985硕士,年薪50万。”已举3
【346评论】【102点赞】
笑看人生一世风云
读书读坏了脑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