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国产武器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中国正逐渐从一个武器出口大国转型为高精尖武器出口强国,拳头产品不再是单兵武器、低成本战斗机与坦克,而是变成了高精尖的无人机、防空导弹、四代半战斗机、第三代主战坦克、AIP潜艇。2020年,根据瑞典斯德哥尔摩国际和平研究所发布的数据,中国已经是全球第二大武器装备出口国,武器销售金额达到了541亿美元,超越了俄罗斯的377亿美元。
原以为中国的武器出口会自此一路走上快车道,完成对俄罗斯的超越后一直稳居世界第二,然而却好景不长,随着法国、韩国开始在国际军火市场上发力,中国的武器出口在国际上的占比开始不稳定,不断在3到5名之间徘徊。尤其是韩国,近几年接连在国际军火市场上抢走中国的订单,堪称是国际军火市场上的头号黑马。2023年,在争夺埃及的自行榴弹炮订单的过程中,韩国的K-9自行榴弹炮击败了中国的PLZ-45自行加榴炮,赢得了价值16.6亿美元的订单。2025年,埃及方面又宣布,将以10亿美元的价格,从韩国进口100架FA-50高级战斗/教练机,用于取代埃及空军的K-8教练机,中国的L-15高级教练机再次落选。仅这两笔订单,就让中国失去了价值超过100亿人民币的订单! 从目前的势头来看,韩国将来很有可能取代俄罗斯、法国,成为全球第二大军火出口国的有力竞争者。一个面积不大的国家,近年来却能够在国际军火市场上屡创佳绩,到底凭借的是什么? 上世纪70年代,韩国凭借“汉江奇迹”实现经济腾飞后,大国雄心也愈发膨胀,通过军事政变上台且曾经就读过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的朴正熙,天生对美国有一种不信任感,也不满意韩国军队一直需要从美国那里“掏破烂”的现状。在朴正熙的指示下,加上韩国一直承受着来自北方的军事压力,韩国开始追求军事自立,着手构建国防工业体系。冷战结束后,朝鲜半岛局势并未降温,进一步刺激韩国加强国防工业体系建设,催生出了现代重工、韩国航宇工业等颇具实力的军工企业。
上世纪90年代,在中国从俄罗斯引进苏-27战斗机生产线差不多同一时间,韩国也从美国那里引进了F-16战斗机的生产线。从技术角度来讲,F-16比同一时期的苏-27要更先进,韩国航空工业接触的技术起点明显更高。 但是,作为一个依靠加工贸易突然崛起的中等国家,韩国军工产业发展虽然迅猛,但是其工业体系并不完整,军事工业技术积累的时间远远小于中国,这就导致韩国的国防研发基础非常薄弱。其特点就有些类似于许多半路改行的造车新势力,缺乏造车的技术底蕴,仅仅靠一两年砸钱积累的技术储备与人才储备,依然不足以独立搞出一条完整的汽车生产线,最后的选择就是大量采购成品零部件,像什么电池、玻璃、轮胎、座椅、轴承全部从别处买,自己组装起来,就搞出一台高大上的新能源汽车了。 韩国军工也是同样的道理,自己没办法生存许多关键的设备,但是自己是美国的盟友,能够非常方便的从西方阵营引进现场的技术和设备,然后非常省事的组装出一种纸面性能看起来非常不错的武器,美名曰“韩国制造”,并对其进行广泛宣传,振奋韩国的民族自信心。比如前段时间被埃及相中的FA-50高级战斗/教练机,前身为T-50高级教练机,总体设计由美国的洛克希德·马丁公司负责,发动机、雷达、飞控系统都是外国公司的成品,就连气动外形都是在洛克希德·马丁公司的主导下才完成的。 就这种等级的研发参与程度,差不多类似于巴基斯坦和JF-17战斗机的关系,说得好听是韩国/巴基斯坦参与研发的战斗机,其实韩国和巴基斯坦差不多负责提意见,如何研发基本由中美全权负责,韩国和巴基斯坦后面只负责组装生产,挂一个卖家的招牌。
如今被韩国吹上天的KF-21战斗机,差不多也是同样的道理,立项时间甚至比歼-20都早,结果韩国自己没大型风洞,连气动外形都需要由外国厂商提供方案进行竞标,后来在美国的帮助下,KF-21活脱脱就是一个缩小版的F-22战斗机。虽然韩国可以从国外引进发动机、空空导弹与雷达技术,来拼凑出一架五代机,但由于横穿机身的弹舱将机身强度设计难度提高了一个等级,翼盒、油、气、电管线安排非常考验设计功底,在高速状态下如何安全的将武器从弹仓中投射出去,需要有完善的气动研究设施,当年俄罗斯在研发苏-57的时候,就曾出现过导弹发射过程中,受到气流影响而姿态不稳定的问题,影响了苏-57的服役进度。
至于韩国其他的所谓国产武器,基本都存在上述问题,无论是在国际军火市场上大红大紫的K-9自行榴弹炮,还是K-2主战坦克,都属于拼装货,包括炮管在内的主要设计,都是引进外国生产技术或者直接采购的成品。
除了国产率不高之外,韩国武器还存在质量不佳的问题,缺乏技术底蕴与基础科研经验,许多设备全靠进口的韩国,对武器研发的理解不深,许多理论还停留在“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境界,往往是武器装备的纸面数据非常优秀,但实际使用过程中却惨不忍睹。比如韩国的K-9自行榴弹炮,配备有数字化作战指挥系统、液气悬挂系统,但故障率却非常高。2010年朝韩爆发延坪岛炮击事件,韩军6门K-9自行榴弹炮有3门出现故障,直接被朝鲜的老式火炮压制,诸如防冻液功能缺陷导致发动机气缸部件外壁出现漏洞、方向机零配件缺陷导致行驶过程中失控等问题比比皆是。又比如韩国引以为傲的K-2主战坦克,号称一炮能够击穿9辆99式主战坦克,但是在对外展示中却连一个不高的水泥墩都跨不过去。 然而尽管存在这么多问题,韩国的武器出口额却实现了迅猛提升,2022年韩国武器出口额仅为1.4亿美元,2022年达到了170多亿美元,并提出在2027年前成为全球第四大武器出口国的目标。 韩国武器之所以能够在国际军火市场上获得青睐,存在多方面的原因甚至一些巧合。首先就是韩国准确选定了产品范围,尽可能避开了与美国武器的正面竞争。韩国主攻火炮、坦克、常规潜艇、轻型教练机/战斗机以及中程防空导弹、中短程弹道导弹,而美国武器出口的重心则集中在重型/中型战斗机、近程/远程防空导弹、直升机、反坦克导弹、各种机载精确制导武器、巡航导弹。韩国对产品的选择,吸取了当年以色列研发狮式战斗机,威胁到美国F-16战斗机出口业绩后,而惨遭下马的教训,韩国在引入美国技术的同时,又尽可能避免损害到美国的武器出口利益,也降低了竞争压力。 其次,得益于美国武器在国际军火市场上的口碑很高,韩国武器大量引用美国设备与技术,很容易在买家心目中形成“美制武器替代品”的形象。加之韩国在武器出口时不会提出过多的政治条件,让许多想要获得美国武器却又担心政治条件的国家,都会选择购买韩国武器。 而且韩国为了获得武器订单,往往开出非常优惠的条件,比如买韩国武器不仅会获得技术转让,甚至还会被韩国赠送空调或者汽车生产线。凭借此招,韩国经常能够从中俄那里抢到订单。 而在俄乌冲突爆发后,欧洲各国为了援助乌克兰,导致自身军备空虚,韩国在美国的默许下趁机强占实战,仅波兰就与韩国签订了价值145亿美元的军火订单。韩国武器与北约标准存在极高的兼容性,本身就能依托北约装备体系,为自身带来非常大的竞争优势。哪怕存在质量不高的问题,买家也往往容易被韩国开出的优惠条件所打动。
反观中国武器,虽然拥有国产化率高、种类齐全等优势,但是很难与北约武器兼容,并且国产武器未经大规模实战考验,买家对其纸面数据存疑。更不利的是,任何进口中国武器的国家,都要承受来自美国的政治压力,为此遭到美国的经济制裁就显得得不偿失。这就导致中国武器目前的国际市场比较有限,且买家经济状况也不理想,哪怕中国武器已经非常先进了,买家却经常因为囊中羞涩,哪怕看中了国产武器也很难大批量采购,转而选择买一些性能次一级但更便宜的中国武器,最典型的案例就是歼-10C中型战斗机,性能明明非常有优势,却卖得不如枭龙、山鹰、L-15猎鹰这些轻型军用飞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