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归”中到底有没有间谍?不查不知道,一查真的还不少。有的还高达博士学位! 近日,董明珠在格力电器内部会议上讲话:“海归中可能有间谍,因为无法辨别谁是谁不是,所以格力电器不招海归人员,只培养国内高校毕业的高科技人才”。 不知怎么,这番言论传到了互联网上,很快引起了一场舆论风暴。尽管格力官方随后澄清,公司从未发布 “禁止录用海归” 的公开文件,仅对涉及军工、能源等敏感领域的岗位提高审查标准,且现有研发团队中仍有 8.7% 的海归人员分布在非核心部门,但董明珠的表述仍被舆论解读为 “一棒子打死全体海归”。 那么海归中到底有没有间谍,今天就找几个典型的海归间谍例子聊聊—— 先说最近闹得沸沸扬扬的郝某案。这哥们儿在国外读博时被某国使馆官员盯上,人家又是请吃饭又是塞钱,说是帮忙“兼职”。结果毕业回国后,他直接钻进了中央某核心研究所,成了境外间谍的“内线”。五年时间里,他把5项机密级国家秘密、14项敏感情报全卖给了老外,最后被判了无期徒刑。你说可怕不可怕?一个海归博士,放着好好的科研路不走,偏要当卖国贼。 还有那个2023年曝光的博士生董某。这小子在国际会议上被伪装成期刊编辑的间谍盯上,对方又是夸他学术牛,又是许以高额报酬。结果这货鬼迷心窍,把涉密研究成果直接发邮件送了出去。要不是国家安全机关及时截胡,某领域最新技术就得拱手让人。堂堂博士生,连基本的保密意识都没有,简直是给中国学术界丢脸。 更离谱的是留学生张某。这货在国外读书时就被间谍机构策反,回国后混进某科研院所,专门偷数据。为了钱,他连成绩单造假、推荐信伪造这种事儿都干得出来,最后把中国科研数据卖给境外,直接导致国内多个项目被迫停摆。这种人根本不是什么“人才”,就是彻头彻尾的蛀虫。 这些案例看着刺眼,但更刺眼的是背后的套路。境外间谍机构专门盯着留学生、访问学者下手,用签证便利、高额报酬、学术光环当诱饵,一步步把人拖下水。你以为自己只是“兼职赚外快”,人家早就把你当成“长期投资”了。像郝某这种,从被策反到潜伏核心部门,整整花了七年时间,境外势力的耐心和阴险可见一斑。 有人说,这只是个别案例,不能代表整个海归群体。话是没错,但问题是,这些“个别”案例带来的损失有多大?格力电器因为某海归工程师泄露技术参数,直接丢了2亿订单;某军工项目因为间谍渗透,差点被卡脖子。更别说那些没被曝光的潜在风险了。 现在的国际形势有多复杂?美国一边喊着“学术自由”,一边撤销529名中国留学生签证,92%都是STEM专业。他们怕什么?怕中国人才崛起。可回过头来,他们又用金钱、美色、学术地位当诱饵,试图把中国留学生变成他们的“特洛伊木马”。这种双重标准,不正好说明海归群体里确实有被盯上的风险吗? 董明珠那句“海归派里有间谍”虽然刺耳,但也不是空穴来风。格力1.3万名研发人员里,海归占比不到0.5%,远低于同行。人家不是排斥人才,是吃过亏、上过当,不得不防。就像你家进过小偷,难道还会大敞着门说“欢迎再来”? 当然,绝大多数海归都是爱国的,像钱学森、郭永怀那样的脊梁骨还在。但这几年“海归变海龟”的事儿越来越多,有人拿着国外文凭回国混日子,有人甚至为了钱出卖国家利益。这种现象不整治,早晚要出大乱子。 说到底,海归群体里有没有间谍?答案是肯定的。但更重要的是,我们该怎么应对。是像格力那样“一刀切”不用海归,还是建立更严格的审查机制?是把所有留学生都当成潜在威胁,还是加强教育、筑牢防线?这才是值得深思的问题。你说,咱们是该对海归群体多些信任,还是多些警惕?评论区聊聊呗!
马光远专家对海归现象的担忧!要是国家企业不用海归,那些有钱有权家庭送出去留学
【335评论】【95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