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关税战,我才知道,原来阿里巴巴,共享单车,共享充电站,淘宝,高铁,无人驾驶出租车,无人外卖,移动支付,这些东西美国都没有。" 你还真别说,这关税战一打,就跟照妖镜似的,把美国那些 “高科技神话” 全给照出原形了。就说杭州大妈看老外折腾共享单车的视频吧,咱们这边骑共享单车跟呼吸一样自然,到了美国,人家扫码跟拆炸弹似的,解锁成功能高兴得蹦起来,还以为破解了 FBI 系统呢。这事儿背后可不只是技术问题,而是整个社会运行逻辑的大碰撞。 先从移动支付说起。咱们出门带个手机就行,连卖煎饼果子的大妈都能用二维码收钱。可在美国呢,超市里还在用信用卡划磁条,收银员刷一次卡得 “滋啦” 响半天。纽约市长去年还拍胸脯说要搞共享单车,结果弄出个投硬币的复古款,活脱脱把 21 世纪过成了 80 年代。 为啥会这样?不是美国没技术,而是他们的金融体系像个老古董,信用卡公司和银行把市场捂得死死的,生怕移动支付抢了他们的饭碗。就像咱们这边支付宝和微信支付早就把现金挤兑得没地儿呆了,美国的信用卡公司还在收着 3% 的手续费,消费者用习惯了,也就懒得折腾新东西。 再看高铁。咱们的复兴号都跑出 350 公里的时速了,美国呢,唯一拿得出手的 “阿西乐” 高铁,在华盛顿和波士顿之间晃悠,平均时速才 127 公里,还经常跟货运火车抢道。 为啥会这样?美国地广人稀,大家习惯了开车或者坐飞机,再加上地方保护主义严重,修条高铁得跟各州扯皮十几年。咱们这边是 “要想富先修路”,人家那边是 “修条路能把人修疯”。 无人驾驶出租车和无人外卖就更有意思了。咱们这边百度、滴滴都开始在大街上跑无人车了,美国的特斯拉还在为方向盘的去留纠结。无人外卖呢,咱们用无人机送奶茶都成了日常,美国的无人机配送还在跟联邦航空局打官司。 这不是技术不行,而是社会接受度和法规跟不上。咱们这边政策支持、民众包容,人家那边社区抗议、律师函满天飞,生怕无人机掉下来砸到人。 关税战就像催化剂,把这些问题全给加速暴露了。美国以为加关税能卡住咱们的脖子,结果发现卡住的是自己的喉咙。阿里巴巴和淘宝在美国虽然没直接开疆拓土,但通过跨境电商平台,让美国消费者偷偷用上了 “中国制造”。 共享单车和共享充电站虽然没大规模进入美国,但美国本土企业照搬中国模式时,才发现水土不服。就像 ofo 当年在美国试水,结果被当地法规和用户习惯折腾得灰头土脸,最后只能灰溜溜地退出。 说到底,这些现象背后是两种不同的发展逻辑。咱们这边是 “集中力量办大事”,政府、企业、市场三方联动,快速迭代技术;美国那边是 “资本说了算”,金融巨头、传统行业、保守势力层层阻挠,创新被捆住了手脚。 关税战只是个导火索,真正让美国慌了神的,是他们发现自己引以为傲的 “自由市场”,在面对中国这种 “新型举国体制” 时,居然显得如此笨拙和低效。 现在再回头看杭州大妈的视频,是不是觉得特别讽刺?咱们习以为常的科技便利,在美国成了 “黑科技盲盒”,这不是因为咱们有多厉害,而是因为咱们选择了一条更接地气、更贴近民生的发展道路。 而美国呢,还在抱着 “技术霸权” 的幻想,结果把自己折腾得里外不是人。这就像两个武林高手过招,一个用的是刚猛的太祖长拳,一个耍的是花哨的西洋剑,最后发现,还是实用的招式更能打动人。
为什么饿了么和美团,不再疯狂补贴和京东抢客户了?其实原因很简单:关键还是要看
【9评论】【3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