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荥阳,一女子在某购物平台上下单了50多套四件套,花了13000多元。可女子只收到一套,赶紧找商家讨要说法,却发现商家已经闭店了,给客服发信息也不回。无奈之下,女子只能求助平台客服,对方却说商家的保证金已不足,无法为女子垫付,让女子自行承担损失。女子不干了,决定走法律程序维权。
据都市报道4月25日报道,河南荥阳的房女士在网上花13000多元购买50多套四件套,商家仅发一套后就跑路了,平台拒绝兜底。
房女士是生意人,很有做生意头脑,为了为维系客户关系,拉拢客户,每年只要是在她店里消费满过5万元的客户,她都要回馈一些礼品给客户。
过去的几年里,她在某购物平台上发现一家家纺卖的床上四件套,质量不错,价格又不高,就尝试着陆续购买几套,送给客户。
随着客户的增多,房女士准备搞场促销活动,决定一次性多购买一些四件套,用于活动所需。
今年1月16日,房女士打开手机,毫不犹豫的又在该家纺下单了50多套四件套,总金额超过13000多元。
因为之前买过多次,出于信任,下完单以后,房女士就安心在家等着接货了。
2天以后,房女士想着自己购买的50多件四件套该到货了,可却迟迟没收到货,她赶紧查看了一下订单,发现商家只给她发来一套。
房女士赶紧尝试与家纺客服联系,却在页面上显示,该店铺已经关闭。
房女士脑袋“嗡”的一下,顿感不妙,赶紧询问客服是什么情况?可房女士的信息石沉大海,信息只显示已读,却始终未得到回复。
房女士不淡定了,这可是13000多元呢,不是小数目,赶紧向平台客服求助,希望平台能介入,帮她解决此事。
可平台告诉房女士需等待90天催交期。
房女士别无他法,只能在煎熬中等待,直至近日,终于等来平台的回复。
然而,平台的回复,让房女士大失所望。
平台客服称,该商家的保证金已不足,由于房女士的订单金额过大,平台存在风险,无法为其垫付货款,建议房女士自行承担损失,仅以一句“非常抱歉”草草结束沟通。
房女士差点没惊掉下巴,她怎么也没想到,在这么大的购物平台上,竟然会发生商家跑路的情况。
更让她难以接受的是,平台面对此事,竟让她自行解决。
房女士很愤怒,在这样的大平台购物,难道连最基本的保障都没有吗?消费者遇到被坑的情况,只能自认倒霉吗?
想想每年自己都在该平台消费要小消费十多二十万的,就觉得心里委屈。
房女士咽不下这口气,找来媒体帮忙讨要说法。
记者了解到情况后,也尝试与该商家联系,但发现发货地址上的电话是不完整的,根本不能联系上对方。
记者又与平台工作人员取得了联系,但对方表示他们一直在想办法与该商家联系,并承诺会和和平台反应此情况,24小时后给会房女士答复。
房女士对平台已经完全失去信心了,她表示,如果再给不出个处理结果,就走法律程序维权。
那么,在法律的角度,该如何认定此事呢。
1、房女士下单以后,就与卖家形成买卖合同关系,商家未在规定时间内发货给房女士,构成违约,房女士有权要求卖家承担违约责任。
《民法典》第577条规定:当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义务或者履行合同义务不符合约定的,应当承担继续履行、采取补救措施或者赔偿损失等违约责任。
目前,涉案店铺钱已经闭店,房女士无法联系上该商家,只能通过平台联系商家,如果平台无法提供商家的准确联系方式,房女士可以走法律程序追究商家的违约责任。
2、房女士在平台上进行消费,平台有责任和义务保障客户的利益不受损。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44条规定:该条文规定,消费者通过网络交易平台购买商品或者接受服务,其合法权益受到损害的,可以向销售者或者服务者要求赔偿。
平台对商家有监管责任,商家出现违约欺诈的情况,平台有义务保护消费者的利益不受损。
平台找种种理由,推卸责任,完全是不负责任的态度。
房女士完全有法律依据追究平台的责任,如果平台不能提供商家的的真实名称、地址和有效联系方式的,房女士也可以向平台索赔。
如果平台拒绝赔偿,房女士可以走法律程序维权。
信源—都市报道2035-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