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真正让关羽“败走麦城”的,并非仅仅是前线的失利,而是后方的彻底崩盘,留守荆州南郡公安、江陵两大重镇的蜀将糜芳和傅士仁,竟然选择了投降。 这两人与关羽之间有嫌隙,同时也畏惧关羽治军的严厉,面对东吴大军压境,他们没有抵抗,直接打开了城门,后方基地的失守,瞬间切断了关羽前线大军的粮草补给和退路,也直接导致了军心涣散,士气一落千丈。 这一切的背后,都是东吴早已蓄谋已久的行动,孙权对刘备占据荆州不还这件事,心里一直憋着火,夺回荆州是他的长期目标,而关羽的一个举动,则彻底点燃了导火索。 当孙权遣使为子求婚,希望与关羽结为亲家时,关羽的回应是极具侮辱性的“虎女焉能嫁犬子”,这不仅是拒绝了一桩联姻,更是对孙权本人的极大蔑视,直接撕裂了本就脆弱的孙刘联盟。 为了这次偷袭荆州,孙权和他的大都督吕蒙做了周密部署,吕蒙甚至装病,推荐当时名不见经传的陆逊接替自己,麻痹关羽。 随后,吕蒙实施了“白衣渡江”之计,精锐部队伪装成商船,悄无声息地渡江,打了荆州守军一个措手不及,孙权为确保万无一失,还派出了韩当、蒋钦、周泰、丁奉、徐盛等多位经验丰富的大将参与行动。 可惜,或许是之前的胜利让关羽有些飘飘然,他似乎并未真正将东吴的威胁放在心上,更低估了吕蒙和陆逊的智谋与决心,他在外交上的强硬与短视,最终让自己陷入了被昔日盟友背后捅刀的孤立境地。 同时,真正将关羽推向绝路的推手,还不止东吴,北方的曹操,在这场悲剧中也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 襄樊之战初期,关羽攻势凌厉,围困樊城,曹仁一度动摇想要弃城,再加上水淹七军的巨大胜利,确实给曹魏造成了极大的心理压力,曹操深知关羽的厉害,也明白若与关羽正面硬撼,即使获胜,自身损失也必定惨重。 这位老谋深算的枭雄,很快便找到了一个更符合自身利益的策略,借力打力,当孙权因被关羽羞辱而表达出愿意联合对付关羽的意愿时,曹操毫不犹豫地同意了。 他清楚,这正是削弱刘备集团、解除自身威胁的大好机会,于是曹操一方面答应与孙权联手,另一方面则派遣徐晃、张辽等部南下增援樊城。 但这支援军的目的并非与关羽决一死战,而是施加压力,将关羽的力量牢牢牵制在襄樊前线,使其无法回防荆州,并将他驱赶向东吴早已布好的包围圈。 更有甚者,曹操还故意散布自己因畏惧关羽而打算迁都的消息,这一手玩得相当高明,既能进一步迷惑关羽,让他误判形势,也能侧面夸大关羽的威胁,刺激孙权加速行动,以免夜长梦多。 曹魏的算盘打得清清楚楚,让孙刘这两家去火拼,最好两败俱伤,自己则可以稳坐钓鱼台,保存实力,等待时机收拾残局,实现利益最大化,可以说,曹操这看似“助攻”的行为,实则是在关羽背后递上了一把致命的刀。 关羽的败亡,就这样在东吴的蓄谋背刺、曹魏的借刀杀人、以及蜀汉内部未能及时有效驰援的多重因素交织下发生了。 当然,他那份难以掩饰的骄傲与对对手的轻视,以及在战略部署上过于依赖前线猛攻而忽视后方稳固的失误,也是悲剧发生的重要内因。 关羽一生以忠义勇武形象示人,最终的结局却如此仓促和悲凉,荆州这片蜀汉赖以北伐和东联的战略要地,随着关羽的身死而彻底丢失,也标志着蜀汉政权由盛转衰的关键转折点。 紧随其后的,便是刘备为报弟仇而发动的夷陵之战,以及那场让蜀汉元气大伤的惨败。 信息来源:《三国志》
清朝疆域形成图,其中清太宗皇太极被低估,清初摄政王多尔衮拥有不世之功,可以说顺治
【1评论】【2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