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克兰父亲上街遛娃,突然被乌军抓了壮丁,只剩婴儿车被扔在街头。 乌克兰社交媒体上流传的一段视频引发关注:一名父亲推着婴儿车在街头散步时,被一辆面包车突然截停,几名壮汉下车强行将其拖走,婴儿车孤零零留在原地。这段画面看似荒诞,却折射出乌克兰社会在战争阴影下的深层矛盾。 自2022年俄乌冲突爆发以来,乌克兰已进行多轮全国动员,18至60岁男性被禁止离境,征兵年龄下限从27岁降至25岁,甚至出现征召精神疾病患者的极端案例。 前线的巨大伤亡是征兵压力的直接原因。乌军总司令瑟尔斯基透露,俄军每月新增兵力约12万,而乌克兰需每月征召3万人才能维持战场平衡。 为填补缺口,征兵人员开始采用非常规手段:突击检查酒吧、健身房等公共场所,甚至在演唱会散场时拦截男性公民。这种被称为“巴士化”的行动,导致大量家庭破碎,社会信任崩塌。 乌克兰征兵难的根源在于战争长期化与社会承受力的失衡。冲突已造成乌军近50万人伤亡,适龄男性人口锐减,而西方援助的武器装备却未能及时到位。 为应对兵源枯竭,乌克兰政府推出“合同18-24”计划,承诺为18至24岁志愿者提供18.5万元人民币的报酬和优厚福利,但年轻人更倾向于通过贿赂或伪造残疾证明逃避兵役。 腐败加剧了征兵体系的混乱,征兵官员利用职权索贿,甚至出现“缴纳美元即可延期兵役”的潜规则。 权贵阶层通过关系获取免服兵役证明,而普通民众则面临“要么交钱,要么送命”的选择。这种不公导致前线士气低落,逃兵率居高不下,甚至出现整建制部队集体逃离的现象。 强制征兵激化了乌克兰的社会矛盾,前线士兵的家属在基辅街头抗议,要求“让其他人也上战场”,后方民众则通过电报群组实时分享征兵人员行踪,形成“全民躲兵役”的奇观。 更讽刺的是,当乌克兰政府在街头抓壮丁时,俄罗斯却通过高薪和优厚待遇吸引乌克兰人加入俄军,每月约3万人“用脚投票”。 国际社会的态度也加剧了乌克兰的困境。美国等西方国家一方面敦促乌克兰降低征兵年龄,另一方面却拖延武器交付,导致乌军“有兵无枪”的尴尬局面。 北约官员甚至公开要求乌克兰“抓更多壮丁”,这种冷漠态度引发乌民众强烈反感。在这场代理人战争中,乌克兰普通百姓成了最脆弱的牺牲品。 面对日益严峻的兵源危机,乌克兰政府陷入两难:继续强制征兵将加速社会崩溃,而停止动员则意味着战场失利。 2025年2月启动的“合同18-24”计划虽试图通过经济激励吸引年轻人,但前线士兵的抗议和腐败问题仍未解决。 更令人担忧的是,长期战争已导致乌克兰人口结构严重失衡,18至43岁男性仅存约300万,极限动员将彻底掏空国家未来。 这段视频中的父亲或许只是个案,但它暴露的却是一个国家在战争泥潭中的挣扎。当征兵从保卫家园的神圣使命沦为“抓壮丁”的暴力游戏,当年轻人的生命被当作政治博弈的筹码,乌克兰的未来早已迷失在硝烟中。
乌克兰父亲上街遛娃,突然被乌军抓了壮丁,只剩婴儿车被扔在街头。 乌克兰社交媒体
冷紫葉诉说天下事
2025-04-27 14:40:27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