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了一圈,又找上中国,想用稀土换技术,马来西亚还是想的太简单了。 马来西亚的稀土储量不算小,主要集中在彭亨州等地,尤其是独居石矿藏,蕴含不少稀土元素。 按理说,这是个发家致富的好机会,毕竟稀土是高科技产业的核心原料,手机、电动车、风力发电机都离不开它。 可现实呢?马来西亚手里攥着宝,却愣是没玩转。原因很简单:稀土开采和提炼不是挖出来卖那么简单,技术要求高得吓人,环保成本更是天价。自己没这本事,只能靠别人。 早些年,马来西亚也想过独立发展稀土产业。政府雄心勃勃,喊着要打造本土产业链。可没走几步就发现,稀土分离和提炼的技术壁垒不是开玩笑的。 设备搞不定,人才也缺,折腾半天没成果,只能干瞪眼。这时候,他们意识到,光有资源没用,没技术就是空谈。于是,马来西亚开始向外求助,打算借别人的梯子爬上去。 2010年左右,马来西亚找上了澳大利亚的莱纳斯公司。这家公司号称有技术,能帮马来西亚建厂提炼稀土。 双方一拍即合,在关丹建了个大厂,计划干得风生水起。可没多久,麻烦来了。提炼过程产生的放射性废料堆积如山,当地居民抗议声浪不断,环保压力把项目推到了风口浪尖。 马来西亚政府顶不住舆论,只能勒令整改,项目差点黄了。莱纳斯虽然有技术,但环保问题处理得一塌糊涂,马来西亚这步棋算是白走了。 莱纳斯的事还没消停,美国又跑来插一脚。那几年,中美稀土博弈正热,美国急着找盟友对抗中国在全球稀土市场的垄断地位。 马来西亚一看有机可乘,跟美国眉来眼去,美国也信誓旦旦说要投资、给技术。可结果呢?口号喊得响,实际没动静。 马来西亚等啊等,等来的只有失望。美国压根没打算真出力,摆明了是拿马来西亚当棋子。这下,马来西亚算是看清了,西方的“帮忙”靠不住。 吃了这么多亏,马来西亚终于回头看中国。中国在稀土产业上那是真有料,不光储量大,技术更是全球顶尖。 从开采到提炼再到加工,中国攥着全产业链,市场份额一度占全球90%以上。马来西亚心动了:我有资源,你有技术,咱俩搭伙不就成了? 于是,近几年他们开始跟中国谈合作,想用稀土矿换技术支持。可这想法听着简单,做起来哪那么容易。 为啥马来西亚非得找中国?道理很实在。中国不光会挖矿,还能把稀土提炼成高纯度材料,做成成品卖出去。 全球稀土市场里,中国是唯一一个把全产业链玩得这么溜的国家。相比之下,澳大利亚有技术但环保拉胯,美国有钱但不干实事。 马来西亚算来算去,还是觉得中国靠谱。更重要的是,中国愿意合作,不像西方那样光说不练。 马来西亚的想法挺直白:拿资源当筹码,跟中国换技术,自己也能分一杯羹。可这事没他们想的那么简单。 首先,中国凭啥把核心技术给你?稀土技术是中国的命根子,费了多少年才攒下的家底,哪能随便交出去。 其次,环保问题还是老大难。中国虽然有经验,但马来西亚本地能不能扛住开采带来的污染压力,还是个问号。 再者,全球稀土市场竞争激烈,日本、欧洲都在盯着,马来西亚这点资源真不够看。 中国这边也不是傻子。合作没问题,但主导权得攥在自己手里。稀土是战略资源,中国不可能让马来西亚拿了技术就跑路。 现实情况是,中国更倾向于把马来西亚的稀土矿纳入自己的供应链,自己加工,自己卖,顶多给马来西亚点分成。 这种模式对马来西亚来说,短期能赚点钱,但长远看,他们还是个“原料供应商”,离“稀土强国”差得远。 回头看马来西亚这几年的折腾,最明白的教训就是:资源不等于实力。没技术,资源再多也就是给人打工的命。 跟莱纳斯合作翻车,是因为技术没跟上环保要求;跟美国谈崩,是因为人家压根没诚意;现在找中国,能不能成,还得看马来西亚能不能争取到真东西。 可惜,他们的筹码太单薄,主动权始终在别人手里。 马来西亚的稀土产业往哪走,有两条路。第一,继续当原料供应商,跟中国深度绑定,吃点现成的红利,但永远别想翻身。 第二,自己下狠心搞技术,哪怕短期亏钱,也得培养自己的产业链。可第二条路太难,钱、人、时间,哪样都缺。 第一条路稳,但没出息。马来西亚会怎么选?不好说,但现实估计会逼着他们选容易的那条。 中国在全球稀土市场的地位短时间内没人能撼动。技术优势、成本优势、产量优势,全都捏在手里。 可长远看,美国、欧洲、日本都在憋着劲想分蛋糕。尤其是美国,最近几年一直在推“去中国化”的稀土战略,虽然现在还只是空话,但未来万一搞出点名堂,中国压力也不小。 不过,至少未来十年,中国还是稀土市场的老大,马来西亚想蹭这趟车,机会有,但得看他们会不会玩。 马来西亚的稀土路,走了这么大一圈,最后还是绕回中国。想用资源换技术,听着挺美,可现实没那么好说话。
连德国媒体都佩服中国了!德国媒体报道:在中美关税战中,东方大国的强硬态度让全球震
【16评论】【2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