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在新西兰南岛旅行时,我在皇后镇郊外遇到过一个原木搭建的蜂蜜摊。褪色的木

地球闲谈说 2025-04-27 13:00:32

2015年在新西兰南岛旅行时,我在皇后镇郊外遇到过一个原木搭建的蜂蜜摊。褪色的木牌上用粉笔写着"每罐20纽币",铁皮罐里的硬币在阳光下泛着微光。这个无人看守的货架让我驻足良久,惊叹于这种陌生人之间毫无保留的信任,感慨于这个国家的人民素质。 10年过去了,最近看到很多国外博主来我们国家,在闹市区、偏僻小径等各种场景故意留下东西,“不怀好意”的测试中国安全性,结果无不让他们惊讶国人的素质,经过几个小时,他们留的东西还在原地安然无恙,路不拾遗的现象在我们国家已成为了常态。国外博主感慨,在他们国家出门在外,手中的包、手机随时会被抢,更别说夜晚出门了,对于在中国的安全性简直不敢相信。 自豪于我们国家在短短10年间的突飞猛进,经济和全民素质的全面攀升,让我们国家的生活环境,成为了老外眼中的“别人家的社会治安”。 很多人会说这是因为在中国到处是摄像头,减少了不良行为的发生率,不可否认这确实是一个影响因素,但摄像头等手段固然提升了社会治安的管控能力,但真正让中国社会如此安全、有序的核心因素,是教育普及、文化自信和制度优势的长期积淀。中国社会对公共秩序有较高的共识,从家庭、学校到社会,都在倡导诚信、责任和公德心,使人们从内心认同公共规则,而非仅仅因为害怕惩罚。大多数人从小被教育“别人的东西不能拿”“违法必受惩处”,这种长期的思想品德教育也减少了犯罪动机。保持人种的单一性也是一大决定性因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得到延续,有效减少了社会环境的不确定性,维持治安的稳定性。相比之下,一些国家因社会撕裂、贫富差距大、人种复杂、跨性别异象或法律执行不力,导致治安恶化。 国外博主的测试之所以让人感慨,正是因为中国社会形成了一种“自律为主,他律为辅”的良性循环。这种安全感和公序良俗,不是单纯靠“监控”实现的,而是教育、文化和制度共同塑造的社会文明成果。中国的发展模式让更多人共享社会红利,减少了极端行为,中国的安全环境是“法治+德治+智治”综合作用的结果。所以那些高喊“国外的月亮比中国圆、外国人比中国人有素质、国外的治安比国内好”的人可以闭嘴了。以前那些人出境看了点皮毛就回来讽刺国人是井底之蛙,现在我们可以自豪的说,我们就是天。

0 阅读:0
地球闲谈说

地球闲谈说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