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在中国革命史上,有一个令人惋惜的故事:两个原本并肩作战的革命战友,因权力和私欲,最终走向了截然不同的命运轨迹,一个倒在革命的路上,被后人永远铭记;一个沦为叛徒,在历史的审判中被钉在耻辱柱上。 十五岁的黄骅,原名黄金山,出身于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幼年丧父失母,与嫂子相依为命,为了活命,他干过放牛、打猪草等各种苦活,正是这段苦难的经历,让他对穷苦百姓的疾苦感同身受,参加革命后,他凭借着聪明才智和坚韧不拔的意志,从一名儿童团团长做起,经历长征的洗礼,最终成长为冀鲁边区的军区副司令员。 在部队中,黄骅始终保持着艰苦朴素的作风,他体恤士兵,关心百姓,主张实施减租政策,帮助农民翻身做主,正是这种为民请命的品格,让他在军区内外赢得了极高的威望。 世事往往就是如此讽刺,黄骅的正直和威望,却成了他走向悲剧的导火索,时任军区司令员的邢仁甫,曾在国军中当过副官,后来加入八路军,凭借着军事才能,他在抗日战争中屡建奇功,官至冀鲁边军区司令员。 权力的滋味是甜美的,也是致命的,走上高位后的邢仁甫,逐渐迷失了革命初心,他贪污公款,追求享乐,甚至与部队宣传干事宋魁玲暗结秦晋,黄骅看不下去这些腐败行为,多次在会议上直言批评,并向上级如实反映情况。 1943年春天,组织决定派邢仁甫去延安党校学习,表面上看是一次难得的深造机会,但在邢仁甫眼中,这成了黄骅夺权的阴谋,妒火中烧的他,一面以青纱帐未起为由拖延启程,一面暗中策划着除掉这个眼中钉。 1943年6月30日的黄昏,注定要在历史上留下浓重的一笔,在大赵村的一间会议室里,黄骅正在主持军事会议,研究秋季反扫荡任务,邢仁甫的亲信周云洪和冯冠奎趁机闯入,在毫无防备的情况下,将黄骅等八名同志射杀,另有四人重伤。 鲜血染红了会议桌上的文件,32岁的黄骅,永远地离开了他深爱的革命事业,更令人唏嘘的是,他的遗孀顾兰青带着襁褓中的女儿,在事发后不久便销声匿迹,为了保护幼女,这对母女在之后的漫长岁月里,隐姓埋名,东躲西藏。 真相很快大白于天下,邢仁甫在得知事情败露后,立即带着小妾潜逃,为了自保,他投靠了日本人,出卖情报,成为了一名汉奸,抗战胜利后,他又改名罗镇,投靠国民党军统,当上了天津站的少校组长。 正义虽然会迟到,但从未缺席,1949年天津解放时,这个变节者终于落网,1950年9月7日,在盐山县城万人公审大会上,邢仁甫伏法,为他的累累罪行付出了应有的代价。 64年后的2007年,一位名叫刘鲁彬的老太太出现在黄骅市,她就是当年那个襁褓中的女婴,而这座因纪念她父亲而得名的城市,见证了革命英雄的永恒与叛徒的必败。 历史早已给出了明确的答案:一个人可以出身平凡,但不能背弃理想;可以位居高位,但不能忘记初心,黄骅用生命诠释了革命者的坚守,而邢仁甫的沦落,则警示后人:当权力与私欲交织,人性的阴暗面足以吞噬一切美好的信仰。 如今,黄骅的英名永远镌刻在历史丰碑上,他的故事,也将永远激励后人坚守理想、不负初心,这就是历史给予我们最深刻的启示。 信息来源:《抗日战争时期的冀鲁边区军政历史资料汇编》.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
雾里看花水中
2025-04-27 11:13:07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