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3年,韩雅琴的早餐店来了四个衣着朴素的少年,他们站在店门口一言不发,出于好

受伤的金珂 2025-04-27 09:50:54

1983年,韩雅琴的早餐店来了四个衣着朴素的少年,他们站在店门口一言不发,出于好心,韩雅琴招呼他们进屋吃饭,谁知他们吃完后竟跪下来求收留,原来这四个少年是刚从劳教所里放出来,而自他们开始,韩雅琴此后竟成为了七百多名劳改犯的“妈妈”!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上世纪六十年代,为了响应国家支援内地建设的号召,韩雅琴从东北来到了太原,进入第十三冶金建筑公司担任行政工作。 可令她没想到的是,二十年后国家开始推行企业改制,冶金系统大规模分流,韩雅琴与许多年轻工人一同失去了稳定的岗位。 失业后,她迅速与几名志同道合的同事协商,共同筹资成立了英辉建筑安装公司。 与许多初创企业一样,英辉在草创之初并不顺利,资金短缺、资源有限。 为了增加收入,韩雅琴又在公司附近开设了一家早餐店,自此日复一日地准备着最简单却最温暖的早晨餐食。 这个不起眼的小店,不仅是生活的一线希望,也在不经意间,成为改变无数年轻人命运的起点。 韩雅琴并未多问,招呼着四个孩子进屋,之后给他们端出温热的老豆腐,递上几根油条。 少年们狼吞虎咽,仿佛许久未曾饱餐,饭后他们默默起身致谢离去,消失在寒风中。 令人没想到的是,数日之后,这群孩子再次出现,却跪倒在她面前。 他们的衣服更脏了,神情更疲惫,听着他们断断续续地述说无家可归的窘境,韩雅琴心中一紧,因为无家可归,他们甚至准备破坏公物以便被重新关押,只为了能有一口饭吃。 她将这四个孩子拥入怀中,答应了收留他们,而从那天起,小小的早餐店不仅多了四双劳动力,而这也成为了韩雅琴收养劳改犯的契机。 随着时间推移,韩雅琴收留的孩子越来越多,她用简陋的住所搭木板、加铺草席,甚至连洗手间都腾出来安置这些无处可去的青年。 外人议论纷纷,但她不为所动,她常说这些孩子本不坏,只是缺了一个家。 2001年,山西晚报、山西监狱报等媒体陆续报道了韩雅琴的故事,公众第一次系统了解了这位“韩妈妈”与她的孩子们,报道引发了社会的强烈反响,大量服刑人员给她写信,请求认她为母亲,盼望有机会重新生活。 韩雅琴不厌其烦地回信,每一封信都亲笔落款,省司法厅与监狱管理局的领导闻讯后,开始支持她的帮教事业,帮助她争取政策资源。 由最初的个人行为,到逐步被社会认可,她为迷失者撑起了一片逐渐扩大的天空。 为了让这些孩子们真正自立,韩雅琴引导他们从最基本的劳动做起,当时正值十三冶小区煤气改造,旧砖废弃堆积如山,人行道因雨水而泥泞难行。 韩雅琴带着孩子们,拉着板车,一块块捡回废弃砖头,亲手为居民铺设道路,寒冬腊月,他们干了半年多,终于将周围道路铺成了平整砖路。 她深知单靠体力无法长久,于是根据孩子们的特点,安排他们学习烹饪、电器修理等技能,一部分孩子被送到职业学校深造,一部分则跟随师傅边做边学,逐步掌握了独立谋生的本领。 几年间,英辉公司的经营范围迅速扩大,从最初简单的体力活,到后来的农场种植、饮食服务、电器维修,韩雅琴带着孩子们一步步走向了更加广阔的天地。 到2008年底,公司职工人数突破千人,其中有三分之一是刑释青少年。 他们中有人成为了技术骨干,有人创业开办了自己的小店铺,还有的人重新回到社会主流,建立起了自己的家庭。 对于每一个成功走向正途的孩子,韩雅琴始终记得他们最初脆弱无助的模样,尽管自己的家庭曾因此遭受冷落,但她从未后悔。 直到如今,韩雅琴已经86岁了,但她依旧在竭尽自己所能,帮助那些接受过劳改的人,帮助他们重回正途! (信息来源:新华网——2015年07月07日《一位中国母亲教导数百“特殊子女”自食其力》)

0 阅读:0
受伤的金珂

受伤的金珂

受伤的金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