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3年,广州icon,风和日丽。这是许世友将军和儿子许援朝、女儿田小兵的合

凌春随心生活 2025-04-27 08:14:31

1973 年,广州icon,风和日丽。这是许世友将军和儿子许援朝、女儿田小兵的合影。当时许世友将军时任广州军区icon司令员,放假时期,儿子许援朝和田小兵赶来广州看望他,饭罢后,阳光挥洒,微风吹拂,他们爷仨在翠绿的芭蕉树下拍下这张令人难忘的照片,让后人印象深刻,回味无穷。 照片里的许世友难得穿了一身便装,浅灰色的中山装洗得有些发白,脚上是一双老布鞋。他左手搭在儿子肩上,右手扶着女儿的手臂,脸上的皱纹都舒展开来。谁能想到,这个笑得见牙不见眼的老父亲,就是那个在战场上令敌人闻风丧胆的"许大刀"?许援朝穿着崭新的军装,站得笔直,可嘴角的笑意藏都藏不住。田小兵扎着两个小辫子,手里还捏着半块没吃完的芝麻糖,一看就是刚从父亲口袋里摸出来的。 那天的午饭吃得特别热闹。炊事班长老王特意做了许世友最爱的红烧肉,肥瘦相间的五花肉炖得烂烂的,用搪瓷盆装着端上来,油花还在表面打着转。许援朝说起部队里的趣事,把一屋子人都逗笑了。田小兵扒拉两口饭就坐不住,绕着饭桌转圈圈,最后被许世友一把捞到腿上,爷俩共用一碗汤。警卫员小张后来回忆说,那天司令员的笑声特别大,震得食堂玻璃窗嗡嗡响。 拍照前还有段小插曲。许世友原本不同意拍照,说这是"资产阶级情调"。还是田小兵机灵,抱着父亲的胳膊晃啊晃:"爹,就拍一张嘛,我想带到学校给同学看。"许援朝也帮腔:"爸,咱们三年没合影了。"老将军这才松口,但特意嘱咐:"要拍就拍自然的,别整那些虚头巴脑的姿势。" 摄影师是军区宣传科的小李,他紧张得手直发抖。取景框里,芭蕉叶在风中轻轻摇摆,阳光透过叶缝在地上投下斑驳的光影。许世友突然伸手摘掉儿子军装上的一根线头,这个瞬间被永远定格下来。照片洗出来后,老将军盯着看了好久,最后小心翼翼地夹在了随身携带的笔记本里。 谁能想到,这样温馨的家庭合影背后,藏着那么多故事。许援朝的名字是抗美援朝时期取的,田小兵随母姓,是为了纪念牺牲在战场上的母亲。许世友平时在部队雷厉风行,可每次儿女来信,都要戴着老花镜反复读好几遍。有次半夜查岗回来,警卫员看见他站在走廊灯下,正往信封里塞粮票和布票。 照片左下角露出半个军用绿水壶,那是许世友的宝贝,走到哪带到哪。里面装的不是酒,是他自己配的凉茶。老将军胃不好,但又戒不掉吃辣的毛病,只能靠凉茶压火气。田小兵总笑话父亲:"您这水壶比枪还重要。"许世友就瞪眼睛:"小鬼头懂什么,当年打游击的时候......"话没说完,自己先笑了。 如今再看这张照片,芭蕉树早就长成了参天大树,照片里的三个人也都不在了。可那个阳光温暖的午后,父亲粗糙的大手,儿女青春的笑脸,还有那份朴素的亲情,永远留在了泛黄的照片里。许世友晚年常说,自己这辈子最骄傲的不是打了多少胜仗,而是把两个孩子都教育成了对国家有用的人。 看着照片里其乐融融的一家人,忽然想起现在有些领导干部,整天忙着应酬交际,连孩子上几年级都不知道。再看看许世友,指挥千军万马的大将军,也会因为女儿的一句"想爸爸了"而红了眼眶。或许真正的英雄,不仅能在战场上横刀立马,更懂得在生活里珍惜这些平凡的温暖。 照片背面还有一行小字,是许世友后来用钢笔写的:"1973年春节,与朝儿、兵儿摄于广州。是日,甚欢。"简简单单几个字,藏着多少为人父母的牵挂?亲爱的读者朋友们,你们家里也有这样珍贵的合影吗?

0 阅读:0
凌春随心生活

凌春随心生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