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郭德纲问马德华:“徐少华拍了9集的唐僧,怎么就不拍了?”马德华,说:“不就是,为了5块钱”。郭德纲不解地问到:“就因为5块钱吗?当时到底是什么情况呢?” 1982年,总导演杨洁带着团队开始筹备这部古典名著改编剧,光是找演员就费尽周折。剧组最初选中的唐僧扮演者叫汪粤,小伙子被送到寺庙体验生活,连唐僧头上那顶五佛冠都是他自己琢磨出来的。 可这第一位唐僧只拍了《三打白骨精》等四集就打了退堂鼓,生怕被角色框住戏路,任凭导演怎么劝都要回学校继续读书。 接棒的徐少华成了观众最眼熟的唐僧,他演过《趣经女儿国》里面对国王柔情似水的圣僧,也演过《大战红孩儿》中口念紧箍咒的严师。 可拍到第九集时,这位正当红的演员突然撂了挑子。当时对外说是要回校深造,可剧组里人人都知道另有隐情——为着5块钱的片酬差。 要说这5块钱的来龙去脉,得从剧组当时的窘迫处境说起。整个《西游记》拍摄周期长达6年,经费时常捉襟见肘。 孙悟空的扮演者六小龄童和猪八戒的扮演者马德华每天要往脸上粘几十块假皮,夏天拍火焰山的戏份时,厚重的妆发能把人闷得头晕眼花。 杨洁导演看在眼里,给他们每人每天加了5块钱辛苦费。这事传到徐少华耳朵里,他心里就拧成了疙瘩。 平心而论,猴子和猪的扮相确实遭罪,六小龄童要戴毛茸茸的头套,眼睛周围得粘上特制薄膜,经常拍完戏眼角都是红的。 马德华更惨,套着十几斤重的假肚子,耳朵是用乳胶做的,汗珠子顺着假皮往下淌,卸妆时能倒出半碗水。 可徐少华觉着自己也是主演,凭啥要比别人少拿五块钱?为这事较上劲,任谁说戏份轻重、化妆辛苦都听不进去,最后真就收拾行李走了人。 杨洁导演的脾气也硬,转身就找来第三位唐僧迟重瑞,这位新唐僧倒是踏实,从《受阻狮驼岭》一直演到取回真经。说来也怪,三个唐僧轮番上阵,电视机前的观众愣是没看出破绽。 后来电视剧火遍大江南北,成了逢年过节必播的经典,不知道徐少华看着电视里那个继续西行的背影,心里会不会泛起涟漪。 其实当年剧组的日子是真不好过,整个《西游记》拍摄花了6年,比原计划多出2倍时间。 摄像机只有一台,特效靠的是土办法——孙悟空的筋斗云是棉花絮,天宫仙境用的是干冰烟雾。演员们跟着剧组天南海北地跑,伙食经常是馒头就咸菜。 在这种情况下,5块钱的差距说大不大,说小也不小,够在剧组吃上三天带荤腥的盒饭。 三位唐僧后来各有际遇,汪粤毕业后进了戏曲学校教书,偶尔在访谈节目里聊聊当年趣事,徐少华多年后重披袈裟参加商演,被媒体拍到时总会勾起观众回忆,迟重瑞则与富豪成婚,彻底退出了演艺圈。 倒是杨洁导演在回忆录里提过这事,说当年每个选择都是被现实逼出来的,要是搁现在条件好了,说不定能留住人。 回头看看,这出换角风波倒成了时代烙印,八十年代的文艺工作者拿着微薄报酬,全凭一股子热情在坚持。 徐少华的离开固然可惜,却也阴差阳错成就了荧屏上最完整的取经路。3个唐僧接力走完十万八千里,恰似真实取经路上的九九八十一难,少了哪一难都成不了正果。
2005年,赵本山在春晚后台见到了魏三,赵本山问魏三:“小魏,现在春晚也上了,今
【1评论】【3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