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生了三个儿子,三个儿子加在一起800个心眼,老大独占798个心眼,老三就能占2个,唯独老二是个缺心眼的,不光缺心眼,还死犟死犟的。 说起明成祖朱棣的三个儿子,那可真是一段令人唏嘘的历史。明成祖朱棣一生子嗣并不多,只有四子五女,这在历朝历代的皇帝中都算是稀少的了。 他所有的子嗣都是在当燕王时期所生,自从靖难之役夺得皇位之后,就再也没有增添过一儿半女。四个儿子中,幼子朱高燨早早夭折,所以实际上朱棣能用的儿子就只剩下三个。 这三位皇子都是由朱棣的原配徐皇后所生,身份上都是名正言顺的嫡子。大儿子朱高炽生于洪武七年,二儿子朱高煦生于洪武十一年,三儿子朱高燧生于洪武十五年。 老大朱高炽天生体型肥胖,行动不便,但却心思缜密,处事稳重。他为人仁厚,在朝中广结善缘,深得文臣们的支持。 老二朱高煦生性刚猛,擅长骑射,最像他父亲朱棣年轻时的样子。但他性格冲动,做事不计后果,总是认为自己比大哥更适合当太子。 老三朱高燧则继承了父亲的武勇,却比二哥多了几分心计。他虽然同样觊觎皇位,但懂得审时度势,知道什么时候该进,什么时候该退。 朱棣登基之后,按照宗法制度,立长子朱高炽为太子,这本是理所应当的事情。但他偏偏又十分喜爱次子朱高煦的勇武之风,这让朱高煦产生了不该有的想法。 朱高炽被立为太子后,朱棣分封朱高煦为汉王,朱高燧为赵王。两位藩王都被派往重要的战略位置镇守,享有极大的权力。 老大朱高炽作为太子,一直都在用自己的行动证明父亲的选择是对的。他深知自己身体笨重的缺陷,便更加注重修身养性,以德服人。 在朝中,朱高炽从不结党营私,对待大臣们都极为谦恭有礼。他特别重视发展教育,支持兴办书院,培养人才。 面对两个弟弟的挑衅和对皇位的觊觎,朱高炽选择了以德报怨的方式。每当弟弟们因为谋逆被发现,面临严惩时,他都会站出来为他们求情。 这份胸怀不仅赢得了朝臣们的敬重,也让父亲朱棣看到了他的仁德。可惜他在位仅十个月就驾崩了,但他开创的"仁宣之治"为大明王朝的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老二朱高煦就完全是另一番景象了。他从小就对太子之位心怀不满,认为自己的武艺高强更适合当太子。 被封为汉王后,朱高煦不思治理地方,反而一心琢磨如何取代大哥。他多次在父亲面前诋毁朱高炽,试图动摇父亲的决定。 即便朱高炽登基成为皇帝后,朱高煦依然不死心。他认为自己的侄子朱瞻基年轻,好对付,于是开始筹划起兵造反。 结果这一次鲁莽的行动彻底断送了他的性命。朱高煦不仅自己被处死,连带着他的子嗣也受到了牵连。 老三朱高燧的表现则显得复杂得多。他一开始也想过要争夺皇位,还与宦官黄俨勾结,在父亲面前说太子的坏话。 后来被发现后,多亏朱高炽求情,朱高燧才免于严惩。这次经历让他开始思考自己的处境。 在朱棣病重期间,朱高燧又一次动了心思,准备伪造遗诏夺位。可这个计划还没开始实施就被告发了。 这一次朱高炽又替他求情,让朱高燧再次逃过一劫。从这以后,朱高燧变得越发谨慎起来。 当朱高煦邀请他一起造反时,朱高燧权衡利弊后选择了明哲保身。他意识到自己现有的地位和财富已经足够享受了。 这个选择最终救了他一命。朱高煦造反失败后,虽然有大臣建议一并处置朱高燧,但朱瞻基念及祖上情分,并未对他赶尽杀绝。 三兄弟最终的结局,完全印证了他们一生的选择是对是错。老大朱高炽虽然在位时间很短,但他的名声却流传千古。 他在位期间推行仁政,重用贤臣,开创了明朝历史上著名的"仁宣之治"。他为儿子朱瞻基打下了良好的政治基础,使得大明王朝在之后的统治中更加稳固。 即便到了临终前,他依然在考虑国家的未来。他将皇位稳稳地传给了儿子朱瞻基,没有给任何人钻空子的机会。 老二朱高煦的结局则凄惨得多。他一心想要夺取皇位,结果落得个身死族灭的下场。 在起兵造反时,朱高煦原本觉得自己胜券在握。他认为侄子朱瞻基年轻没有经验,自己有充足的胜算。 但事实证明他完全判断错了形势。朱瞻基不仅将他的叛乱彻底平定,还下令将他处死。 更为悲惨的是,按照朝廷的规矩,谋逆之人要受到株连。朱高煦的子嗣也都因此丧命,他的汉王一系彻底断绝。 老三朱高燧的结局则介于两个兄弟之间。他虽然没能像大哥那样名垂青史,但也没有像二哥那样身死族灭。 朱高燧在朱瞻基登基后,主动交出了部分军权,表示自己愿意安分守己。这个明智的选择让他保住了性命和爵位。 在他的余生中,朱高燧安安稳稳地当着他的赵王。他活到了四十八岁,得到了"简"的谥号。 他的次子朱瞻塙在他死后继承了赵王的爵位,家族得以延续。这个结局对于一个曾经也想过谋反的藩王来说,已经是最好的结果了。
公元前52年,太子刘奭去拜见皇后。皇后突然叫了五个宫女出来,让刘奭挑一个侍寝。刘
【4评论】【18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