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语有云,瘦死的骆驼比马大,1127年,政治经济文化比较繁荣的北宋王朝在金军的猛攻之下,因国力衰弱无法抵挡,最终逃不过灭亡的结局,此后赵构在应天府称帝,南宋政权由此出现。 南宋王朝从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等方面都无法做到与北宋相匹敌,加之当时统治者的软弱无能,历史的笔触来到南宋这一篇章时,屈辱、懦弱、苟且偷安的王朝形象跃然于纸上。 尽管南宋政府成立以来,统治者想要一血被金军追赶的狼狈经历,加上当时南宋爱国将领想要征战沙场为宋朝收复失地的决心以及中原地区百姓的热切期盼,南宋政府相继发动了多次北伐战争。 然而,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北伐战争在南宋统治者畏首畏尾、犹豫不决的处事风格下无法继续,最终只能潦草收场。 偏安一隅成为南宋王朝自身的保命符,但在那个群雄崛起的时代里,除了金朝,南宋所要面对的还有北方强大的游牧民族蒙古族所建立的政权。 蒙古族豪迈强悍的民风以及骁勇善战的骑兵军队让蒙古政权在当时拥有广阔的领土面积,并且大有向外扩张的势头,对于南宋来说,这是潜在的危险因素。 与强盛的蒙古政权相比,那时的南宋政府无论是政治经济建设,还是军事实力与国家综合实力都处于弱势。 可是,尽管是这样实力悬殊的状况,南宋政府却依然能抵抗蒙古政权近50年,这在中国历史上实属罕见,背后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第一,南宋政府与蒙古政权拥有共同的敌人。常言道,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远的利益,北宋政府被金朝所灭,这对南宋而言,本身就是血海深仇,而在蒙古不断对外扩张之时,金朝当时的实力与地位也是极大的阻碍。 敌人的敌人便是朋友,南宋政府知道自己的势力无法与金朝进行持久战,因而他想要借助蒙古的力量打压金国的气焰;另外,蒙古也想要团结所有能团结的力量,为自己的霸业做铺垫,所以在此后几十年的时间里,南宋政府得以残存。 第二,蒙古帝国由于自身的原因,并未将征战重心放在南宋的身上。多年来,蒙古政府一直在推行自己的称霸伟业。成吉思汗时期,蒙古政府一直扩大领土范围到亚欧大陆,甚至到达了罗马帝国。 与此同时,蒙古帝国当时的统治阶级陆续进行西征,想在父辈过往功绩的基础上乘胜追击。比起攻打宋朝,统治者将国家的军事重心放在了西征之上,这样的局面让南宋得到了短暂的安宁,得以在强大的蒙古政权下苟且偷安。 第三,面对当时复杂的政权局势,南宋政府依然没有放弃抵抗,直到1235年,蒙古军队试图越过长江进攻江陵地区,南宋当时的统治者组织军队进行抵抗,军队将士更是尽全力维护南宋疆土。 以骑兵为主的蒙古政权面对水路缺乏经验,这一战,南宋政府利用自己较强的水军实力,大败蒙古军队,扭转了战事局面,也让蒙古政府从此不能过于轻视南宋政权。正因如此,南宋政权才能抵抗蒙古几十年,使国家获得短暂安稳。 历史的车轮不断向前,其中的局势瞬息万变,任何事物都不能单单以实力的强弱、国家的大小来做评判。 正所谓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从上述内容我们可以看出,尽管南宋政府的实力远远弱于北宋,但却能在金朝、蒙古等强权政治下苟延残喘数十年,背后主要由南宋和蒙古国家的总体政治局势、蒙古帝国内部的状况以及南宋政府的抵抗等因素共同导致。 在中国那段纷乱复杂的历史局面中,不论是南宋还是北宋,在这其中都留下来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历史本就没有绝对的对与错,只是在不同的历史背景下,不同的选择造就了不同的结果。
收复新疆后,左宗棠杀掉了所有俘虏,包括降俘。然而,左宗棠手上沾满了血,却没人骂,
【13评论】【9点赞】
真的假不了
相对于金国,宋朝的国力什么时候弱过?[抠鼻][抠鼻][抠鼻]好牌打的稀烂也怪金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