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接一个的打击,让海归派崩溃了,忍不住要问,他们到底做错了什么,要这样惩罚他们

游戏人生乐无穷 2025-04-26 10:39:48

一个接一个的打击,让海归派崩溃了,忍不住要问,他们到底做错了什么,要这样惩罚他们? 先是考公的路子被堵,接着董明珠直接表态,格力不收海归派,因为他们之中有间谍,没有办法分辨那干脆就一刀切,不收海归人员进来就是了。 最近海归圈简直炸开了锅!先是考公报名时发现,好多岗位直接写着“谢绝海外背景”,接着格力老板董明珠一句话又扎心了:“格力不收海归,怕有间谍,干脆一刀切!” 这话听得留学生们直想哭——我们花几十万留学,满心欢喜回国建设祖国,咋就成了“高危人群”?这日子还能不能过了? 以前都说“海归年薪百万”,现在呢?智联招聘数据一摆,2024年海归平均起薪才1万5,比国内大厂应届生还低30%! 更离谱的是,投简历像碰运气——某互联网公司HR偷偷说,看到“留学经历”就先打个问号,生怕涉及敏感信息。 有个牛津硕士去面试,人家直接问:“你在美国有没有接触过军工项目?” 这哪是面试,分明是审犯人啊! 考公更是惨兮兮:某省选调生公告直接写“有海外经历者不得报考”,国考岗位里一半以上标注“限国内高校”。寒窗苦读十几年,回来连报名资格都没有,这不是明摆着把人往绝路上逼吗? 英国读硕士一年花40万,美国顶尖学校能砸80万!本以为回国能“高薪回血”,结果深圳海归晒账单:月入1万8,房租占9000,剩下的吃饭、通勤、随份子,月底直接“月光”。 更扎心的是,同学留在国外的,年薪换算成人民币都30万起步,再看看自己,连留学成本零头都没赚回来,难怪有人说:“留学就是家里有矿的人才敢玩的‘慈善项目’。” 在国外待久了,说话直来直去惯了,回国后可吃大亏了!有个海归在会上直接提反对意见,领导脸当场就黑了,会后被穿小鞋:“年轻人要懂规矩!” 想融入同事圈,人家聊“学区房”“人情往来”,自己插不上话;想回国外吧,又没了身份,彻底成了“两边不讨好”的边缘人。 这两年确实出了些糟心事:华为有员工泄露技术机密,某大学教授给境外送情报,害得企业一提“海归”就紧张。 但咱普通留学生招谁惹谁了?就因为个别败类,全体海归被“连坐”,这跟“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有啥区别? 十年前,留学生都是“天之骄子”,现在呢?2024年回国求职的海归比2018年多了44%,硕士一抓一大把!企业挑花了眼,自然更看重“能干活”的,而不是“会考试”的。 就像董明珠说的:“制造业要的是能下车间的,不是只会说英语的。” 话糙理不糙,但一竿子打翻一船人,是不是太过分了? 董明珠那代人讲究“吃苦在前”,现在海归更在乎“公平回报”。你说996是“奋斗”,我们觉得是“剥削”;你说“论资排辈”是规矩,我们觉得凭啥不让年轻人出头?这种观念冲突,说白了就是“旧规则”和“新玩法”的Battle,可怜我们成了“夹心饼干”。 所以别再指望“名校毕业证=高薪offer”了!现在拼的是“能解决啥问题”。比如搞新能源的海归,把国外的技术和国内工厂结合,分分钟成香饽饽。 做跨境电商的,靠英语和海外人脉,一年能赚几百万。说白了,把“留学经历”变成“解决问题的工具”,比捧着证书哭管用多了。 别忘了,当年钱学森、邓稼先都是海归,人家放弃国外高薪,冒着生命危险回国搞科研!比亚迪电池技术大多是留学生带回来的。安全审查可以有,但一棍子打死所有海归,只会让真正想报国的人心寒。 记住一句话:真正厉害的人,从不会被标签困住。 你吃的苦、见过的世面,总有一天会变成别人拿不走的本事。咱们先低头攒实力,再抬头做人——这才是海归该有的脾气!

0 阅读:1
游戏人生乐无穷

游戏人生乐无穷

游戏人生乐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