挟长平之胜的余威,秦国为什么在邯郸之战中打不赢苟延残喘的赵国? 长平之战中,赵国损失惨重,几乎是要灭国。但就是这样的赵国,在邯郸之战中还是让秦国吃了个大亏。 秦国率兵攻打赵国邯郸,因为小国没有履行之前说好的割让六座城池的合约。这下让秦王恼怒,决定再次出兵给赵国一个教训。和秦王预想中赵国很快溃不成军不同,这次反而是秦国损失惨重。
在长平之战以后,赵国陷入了一片灰暗当中。当时赵国民不聊生,甚至出现易子而食的场景,可见赵国的确被逼入绝境。面对强大的秦国,赵国的确应该没有抵抗之力,任由秦国宰割,但事实却是赵国不仅撑住了,还反击了。 这是因为抵御秦军的不止赵国一个国家,还有其他国家的联军。赵国的平原君四处求援,向各国求助。在出使楚国的时候,原本楚王是一直犹豫的,但他手下的大将毛遂被平原君说动,这也是著名的毛遂自荐。 还有魏王的亲弟弟信陵君,为了救赵国亲自窃取兵符,搬来救兵抵御秦军。赵国这次能够抵抗住秦军离不开各国的支持和帮助,秦国肯定也没有想到就单纯的讨伐赵国能引得各国一起针对它。 本来信誓旦旦的秦军在见到各国联合的军队也有着懵,很何况本来秦国的战略部署也是针对赵国而言,并没有考虑到会有其他国家的加入。这样的情况不仅是战场上人数不对等,还是信息不对等,秦国最后在三国军队的夹击之下被逼退。 这一场战役让秦军损失20万人,也是在这场战役中,秦军被联军逼得节节败退,最后只好放弃了对赵国的攻打,班师回秦。这一场战役对秦国影响很大,极大程度削弱了秦国实力,也让秦国统一的霸业得以推迟。 秦国在长平之战能够攻克赵国,坑杀赵国40万人,主要原因在于赵王偏听偏信,并不是赵国实力弱。在联军来帮助赵国的时候,赵国还是能出兵10万抗秦,这也能看出赵国本身实力是不弱的。 更何况秦国之所以能够攻打赵国这么顺利是因为没有后顾之忧,攻打赵国的时候不会走其他国家偷袭它,如此一来只需要专心对付赵国。赵国当时也是一时冲动,离开了良好的地理位置,跑去了长平,这就等于羊入虎口。 但秦国这次攻赵就不一样了,这对赵国来说就是最后一战,如果这一场还不能用尽全力那也不用再战了。邯郸本身就是一个易守难攻的地方,秦国在邯郸的消耗只会比在长平更多。这次联军帮助赵国也让秦国知道,这次不像长平之战了。 如果秦国在赵国前线耗得太久,那其他国家就敢对秦国内部出手。这样的情况会让秦国从主动变为被动,而且是一种危险的情况,如果一旦让偷袭的国家得逞,那秦国的损失只会更大,那不如就此收手。
长平之战和邯郸之战除了赵国国君的原因,还有一个很关键的就是周围诸侯国的态度。就像邯郸之战有了魏、楚的帮忙,苟延残喘的赵国就在强秦面前撑了下来,还能损失秦国20万兵力。 既然如此,之前长平之战这么惨烈的战争,其他国家为什么不帮忙呢?诸侯国之间从来没有单纯的友谊,只有单纯的利益。 从赵国在长平之战还能保留实力守住邯郸,就能知道赵国是一个军事强国,这样的国家实力消耗对其他国家是喜闻乐见的。 虽然秦国也是一个强国,但也有句话是鹬蚌相争渔人得利。赵国肯定不会让秦国轻易得逞,不管怎么说两个国家交战起来对两方实力都是有损耗的,长平之战中秦国也损失了不少。这样的情况对其他国家是有好处的,其他国家当然不会出手相助。 可是秦国杀战俘40万人,让大家意识到了事情的严重性,在长平之战之前,都默认不杀战俘。秦国这样无疑是打破了之前不成文的规定,也表明了秦国此举不止在于占领赵国,而且彻底消灭赵国。 这样其他国家就坐不住了,尤其是离赵国最近的魏国,如果赵国被秦国消化,下一个目标就是魏国。楚国作为秦国的老对手,自然也不希望秦国实力超出自己一大截,所以邯郸之战才会让魏、楚都来帮助赵国,这也是基于限制秦国的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