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1月,丁秋生中将临终前对妻子高波交代事情:一是他去世后,党费要及时交清

雾里看花水中 2025-04-25 22:56:09

1995年1月,丁秋生中将临终前对妻子高波交代事情:一是他去世后,党费要及时交清;二是捐出自己的抚恤金,帮助家乡小学改善条件,弥补生前未能为家乡做的事。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95年初春,北京一间普通的居室内,高波翻开那个尘封已久的蓝布包,包里装着她的丈夫、开国中将丁秋生生前留下的遗物,她本想整理出一些有纪念意义的物件,却意外发现床头柜最底层压着一沓已经发黄的汇款单。 这些汇款单大多寄往山东枣庄,收款人是一位名叫连英的女孩,除此之外,还有其他几个地方的汇款记录,高波的手微微颤抖,这才恍然大悟,为何丈夫生前总是节衣缩食,午饭常常只是几个馒头配咸菜,原来,将军把每月微薄的工资里省下的钱,都寄给了这些素不相识的贫困学生。 回想起丈夫临终前的那一天,他躺在病床上,面色苍白却目光如炬,执着地向她和儿子丁一平交代了三件心愿,第一件是交最后一笔党费,这是他入党几十年来从未间断的庄严承诺;第二件是将抚恤金全部捐给家乡的小学,因为他得知母校仍是当年离开时的破旧模样;第三件则是关于资助山东枣庄那个叫连英的女孩,一定要帮她完成学业。 当时谁也没想到,这位戎马一生的将军,竟然默默资助了五六个贫困学生,这件事,他从未向任何人提起,甚至连最亲近的家人都不知道,直到生命的最后时刻,他才将这个秘密托付给儿子,希望能继续帮助那个正在读小学的女孩。 翻看着这些泛黄的汇款单,高波的思绪不禁回到了丈夫的成长历程,1913年,丁秋生出生在一个贫苦家庭,11岁就不得不进入煤矿当童工,正是这段苦难的经历,让他深深体会到教育对改变命运的重要性,后来参加革命、从军入伍,但他始终没有忘记自己的初心。 高波记得,每当听说受助的孩子考上了理想的学校,丈夫总会躲在书房里偷偷抹泪,这个在战场上出生入死的铁血将军,面对贫困学子却有着最柔软的心,他常说:我们当年流血牺牲,不就是为了让下一代能安心读书吗? 整理遗物时,高波发现丈夫把一切都安排得很细致,那些受助学生的姓名、学校地址、汇款周期,都记录得清清楚楚,这位将军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心里装的不是过往的功勋,不是个人的身后事,而是那些素未谋面却需要帮助的孩子。 丁秋生将军离世后,他的抚恤金按照遗愿全部捐给了湖南老家的小学,这所建于民国年间的破旧校舍,曾是他启蒙的地方,当年离家参军时,他望着那斑驳的泥墙,在心中暗暗发誓:一定要让家乡的孩子有个好的学习环境,如今,这笔抚恤金为学校添置了新的桌椅、修缮了漏雨的屋顶,也为图书室增添了崭新的读物。 随着时光流逝,当年那些受助的孩子都已长大成人,连英不负重托,成为了一名优秀的人民警察,其他几位学子也都在各自的岗位上发光发热,他们或许不曾见过这位资助他们的老将军,但将军播下的善意种子,已在他们心中生根发芽。 高波整理出的那沓汇款单,记录的不仅是一笔笔微薄的金额,更是一位老革命者的赤子之心,在那个物质并不丰裕的年代,丁秋生将军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革命精神,他没有将功勋炫耀于人前,而是选择用最朴实的方式回报社会。 时至今日,湖南老家的小学早已旧貌换新颜,一座崭新的教学楼巍然矗立,图书室里书香四溢,然而,师生们依然记得那位将军的故事,每年清明,都会有学生代表前往烈士陵园,向这位将军献上一束鲜花,感恩他为教育事业作出的贡献。 丁秋生将军的一生,书写了许多可歌可泣的战斗篇章,但最动人的,或许是这个关于抚恤金的故事,他用生命最后的嘱托,诠释了一个共产党员的初心,那些看似平凡的心愿:交党费、捐款助学,恰恰彰显出一个革命者的崇高品格。 在这个物质丰富的新时代,丁秋生将军的故事依然在激励着后人,他留下的不仅是一笔抚恤金,更是一种精神财富,告诉我们:真正的革命者,永远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永远心系下一代的成长,这,就是一位开国将军给予我们最宝贵的精神遗产。 将军已经远去,但他播撒的火种依然在燃烧,在他资助过的学子心中,在那所重建的小学校园里,在无数被这个故事感动的人们心中,将军的精神正在生根发芽、开花结果,这,大概就是一个共产党员最好的馈赠,也是一位将军最值得传颂的功勋。

0 阅读:1
雾里看花水中

雾里看花水中

雾里看花水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