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有对90后夫妻,12年生10个娃,如今每月靠领4000元低保过日子。丈夫名叫韦国则,和妻子蒙秀萍都是90后。 2020年的一天,一段短视频在互联网上迅速传播开来。视频中,一个瘦弱的年轻女子站在破旧的木屋前,身边围绕着七八个衣着陈旧的孩子,有的衣服大得像套了麻袋,有的小得露出半截胳膊。这就是广西河池都安县保安村的韦国则一家,一个90后夫妻用12年时间生下10个孩子的"超级家庭"。 镜头转向屋内,不到30平方米的空间里,除了一张床、一个大通铺和一台老旧电视机,几乎空无一物。当雨水从屋顶的缝隙渗入时,地面上摆放的盆盆罐罐收集着滴落的雨水。这就是10个孩子的家,也是他们的游乐场。没有绘本,没有玩具,院子里的土地和树枝是他们最好的玩伴。 站在一旁的韦国则,1991年出生的瑶族小伙,说话时还带着几分羞涩。当被问起自己孩子的名字时,他略显尴尬地挠了挠头:"有时候我得在心里先过一遍所有孩子的名字,才能叫对。"在这个大家庭里,最大的孩子已经14岁,最小的才刚满两岁,走路还有些踉跄。 那是在2007年,16岁的韦国则因家里贫困辍学,前往广东打工。正是在那里,他遇见了同为瑶族、比他大一岁的蒙秀萍。两个同乡年轻人很快走到一起,连结婚证都没来得及领,就回到了大山深处的家乡开始了他们的生活。 2008年,蒙秀萍迎来了他们的第一个孩子。没有医院,没有医生,只有一盆热水、一把剪刀和几块破布。在自家的木屋里,蒙秀萍自己生下了孩子。随后的几年,第二个、第三个、第四个孩子也是同样的方式出生。直到第五个孩子,为了能够办理出生证明,他们才开始去医院生产。 韦国则偶尔会跟着村里人去城里打零工,一天最多能挣200元。"一个月打工能挣五六千,我们住在村里,吃的都是自家地里种的,生活成本很低。"他坚持要让孩子们读书,不想让他们重复自己的命运。"我自己没文化,经常吃亏,所以孩子不管怎样都要读书。" 当地政府也很无奈。计生办的工作人员表示:"别看这两口子都是90后,思想却还停留在很多年前,满脑子多子多福。我们嘴都磨破了,腿都跑细了,可他们就是左耳进右耳出。"按规定超生是要罚款的,可是面对这个家庭,"要钱没有,硬罚了这一大家子吃什么喝什么?" 当政府工作人员在韦国则新家的外墙上安装计生用品发放机的时候,他们心里应该还是存着一丝担忧的。毕竟,这对90后夫妻在短短12年间已经生育了10个孩子,打破了许多人对现代年轻人不愿生育的刻板印象。 "多个孩子多条路,将来老了有保障。"这是韦国则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在他和蒙秀萍的心里,孩子多并不是负担,而是未来的希望。这种观念与城市年轻人的生育观形成了鲜明对比。当问及为何不采取避孕措施时,韦国则坦言:"没用过那个东西,也不会用。"即使计生办的工作人员专程上门发放避孕用品,却发现这些物品从未被使用过。 在蒙秀萍生下第四个孩子时,曾经历了一次危险的难产,差点丢了性命。这次经历让她萌生了让丈夫去做结扎手术的想法。但韦国则听说"男的结扎会导致身体虚弱,干不了重活",便坚决不肯去医院。就这样,孩子们一个接一个地来到了这个世界。 2019年,随着这个特殊家庭的故事在网络上传播开来,当地政府开始介入。考虑到他们之前居住的木屋已经被列为危房,且孩子们居住空间严重不足,政府为他们提供了一套150平米的两层安置房,还配备了基本家电。同时,政府也特例提高了他们的低保标准,按人头计算,每人每月可领取350元补助,全家每月能收入约4000元。 "以前我们住的地方连下脚的地方都没有,孩子们晚上睡觉只能挤在一起。"蒙秀萍回忆道。如今搬进了宽敞的新房,尽管家具不多,房子里显得空荡荡的,但至少每个孩子都有了自己的生活空间。 在教育方面,政府承诺免除所有孩子从小学到高中的全部费用,如果将来有孩子考上大学,还可以申请无息贷款。到2023年,韦国则已经有四个孩子在县城的小学寄宿读书,只有周末才能回家。老师们都了解这些孩子的特殊家庭背景,给予了更多关注和帮助。虽然孩子们的学习成绩一般,但都很努力。 曾经有好心人看到孩子们的生活条件艰苦,提出愿意收养其中的一些孩子,但韦国则却坚决拒绝:"哪怕再穷,我也不会把孩子送人。就是去借高利贷,也要把孩子养大成人,让他们都能上学读书,过上好日子。" 至于自己的妻子,由于连年生育,30岁的蒙秀萍看起来已经像个中年妇女一样憔悴。不过在谈到第十个孩子时,这对夫妻表示:"十个已经够了,这个孩子生下来就不再生了。"这个承诺或许标志着这个不同寻常家庭的新阶段。
广西有对90后夫妻,12年生10个娃,如今每月靠领4000元低保过日子。丈夫名叫
生而宅命
2025-04-25 18:33:51
0
阅读: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