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年,北京一10岁的男孩放学回家时发现,母亲一直锁着的柜子竟然没关,男孩打开柜子,准备拿零钱去买冰棍吃,岂料在钞票之下竟放着一封破旧的信封,当男孩好奇的打开信件时,信中的内容直接颠覆了他的想象。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92年的北京大兴,夏日的午后弥漫着蝉鸣和泥土的芬芳,10岁的祁国建背着书包蹦跳着回家,汗水浸湿了衣背,脑海里只惦记着小卖部那根清凉的冰棍,家里静悄悄,父母还在田里忙碌。 他路过东屋时,眼睛无意间瞥到母亲常年上锁的木柜,柜门竟微微敞开,露出了一丝诱惑,好奇心像火苗般在男孩心中燃起,他犹豫片刻,终究抵不住诱惑,蹑手蹑脚地靠近。 祁国建小心翼翼地拉开柜门,里面没有奇珍异宝,只有一叠零散的钞票和几件旧衣物,他的目光落在一张五毛纸币上,心想拿去买根冰棍应该不会被发现,可就在他拿起钞票的瞬间,钞票下露出一本陈旧的笔记本,里面夹着一封泛黄的信封。 信封边角磨损,像是被岁月反复摩挲过,好奇心再次占据上风,他轻轻抽出信纸,展开一看,字迹有些模糊,但几行字却像闪电般击中了他:“等孩子长大,我会对孩子说我在北京办事、把他送养在北京的这件事……我做父母的绝对叫孩子孝顺祁家二老父母。” 信中提到的“祁国建”三个字,与他的名字一模一样,男孩愣住了,直觉告诉他,这封信与他有关,那一刻,祁国建的世界仿佛被撕开了一道裂缝,他小心翼翼地将信塞回笔记本,把五毛钱放回原处,生怕留下任何痕迹。 接下来的几天,他像丢了魂似的,上学放学都心不在焉,连最爱的冰棍也不敢去买,他开始偷偷观察父母的一举一动,害怕他们的态度有任何改变,母亲依旧像往常一样给他做饭、洗衣服,父亲还是那样严厉又疼爱,可这些熟悉的温暖却让祁国建感到陌生。 他甚至不敢再靠近那个柜子,直到几天后,他想再看一眼那封信时,发现信已不翼而飞,母亲似乎察觉了他翻柜子的事,但她什么也没说,只是默默将信拿走。 祁国建是家中独子,父母虽是普通农民,却对他倾注了全部的爱,每次吃鸡腿,父母总把两条都夹给他;雷雨夜,母亲会紧紧抱住他,用手捂住他的耳朵,这些温暖的记忆,让他从未怀疑过自己的身世,可那封信像一粒沙子,日夜摩擦着他的心。 两年后的一个槐花飘香的日子,母亲终于将他叫到身边,平静地说出了真相:他并非亲生,而是被抱养的孩子,1992年夏天,他的亲生父母带着刚满月的他和两个哥哥姐姐来北京办事,因生活困苦,无法抚养三个孩子,迫于无奈将他托付给了祁家。 母亲将那封信交还给他,鼓励他如果想见亲生父母就去找他们,那一刻,祁国建泪流满面,既为身世的真相感到震撼,也为养父母的坦诚与包容感到温暖。 少年时期的祁国建曾按照信上的地址给亲生父母写信,寄托自己的思念与好奇,可信件寄出不久便被退回,邮局告知“查无此人”,失望之余,他将这份渴望深埋心底。 进入青春期,他开始理解亲生父母当年的无奈,信中那句“希望孩子孝顺祁家二老”让他感受到他们的善意,他们从未想过将他要回,只是希望他能好好生活。 高二时,他再次萌生寻亲的念头,可就在这时,养父因中风卧床不起,看着父亲日渐虚弱的身影,祁国建想起养父母为他付出的点点滴滴,决定暂停寻亲,留在家中尽孝,他在病榻前陪伴了三个月,直到养父的病情稳定。 生活不咸不淡地继续,祁国建在养父母的爱中长大,逐渐养成了孝顺、懂事的性格,他看到养母和亲戚们细心照顾年迈的姥姥,从80岁到百岁,每年还热热闹闹地为姥姥庆生。 这种家风深深影响了他,让他懂得感恩与责任,2017年春天,村里的大喇叭天天播放《等着我》节目的寻亲故事,妻子瞒着他递交了寻亲材料,这一递,换来了命运的转机。 在节目录制现场,祁国建穿着新衣,紧张又期待地步入演播厅,当希望之门缓缓打开,银发苍苍的亲生母亲颤巍巍地走了出来,三十七年的相思在这一刻化作泪水,他紧紧抱住母亲,哽咽着说:“妈,我想您二十多年了。” 通过视频,他还看到了在杭州上班的哥哥和弟弟,一家人终于团聚,让他意外的是,养父第一个上前搀扶住亲生母亲,那一刻,他感受到两个家庭之间最温暖的纽带。 团聚后,养母掏出一个铁盒,里面是三十年的汇款单存根,那是亲生父母每年寄来的钱,说是给他攒彩礼,祁国建的眼泪再次夺眶而出。 那封泛黄的信封,不仅揭开了祁国建身世的秘密,也成为连接两个家庭的纽带,从1992年的那个夏日午后,到如今的南北团聚,这封信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 他用自己的经历证明,爱与包容可以超越血缘的界限,善良与宽容让生活充满希望,在这个充满爱的大家庭里,每个人都是温暖的传递者,用亲情的力量书写着平凡却动人的故事。 对此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说出您的想法! 信息来源:央视网《等着我》——《回顾|时隔37年与母相认哭成泪人,从此两家人一家亲》
女孩们你们要的去父留子……前天同事接了一个案件:女孩是独生女,想招一个上门女婿
【49评论】【2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