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北大研究院院长秦春华到上海面试学生,接连面试了十位顶尖学霸后,他忍不住愤怒感慨:“这些孩子个个都很优秀,但我一个都不想招!现在的教育到底是怎么了?”此言一出,在场的老师们面面相觑,纷纷追问原因…… 秦春华坐在安静的面试室,脑海里反复回响着刚刚结束的对话,心中却翻涌着复杂的情绪。 教育本该是点亮人心的火种,可他为何对这群才华横溢的学生感到如此失望?思绪拉回到几个小时前的面试,那些学生的面孔逐一浮现。 他们是同龄人中的佼佼者,带着让人艳羡的成绩单和奖状走来,奥赛金牌、接近满分的语言考试成绩,甚至还有在国际期刊上发表的学术文章。 每一份履历都像精心打磨的勋章,闪耀着努力与天赋的光芒,可当秦春华抛出一些跳出课本的问题,比如“你最想为这个世界改变什么”,答案却让他心头一沉。 学生们几乎不假思索,流畅地说出“推动科技发展”或“让国家更强大”之类的宏大目标。 措辞完美,逻辑清晰,却像从同一个模板里拓印出来,少了份真挚的温度。 他们的眼神里,找不到对未知的渴望,也看不到对自我内心的探索,仿佛早已习惯了用“正确答案”应对一切。 问题出在哪里?秦春华想起了这些孩子成长的轨迹,从小,他们就被推上了一条狭窄的赛道,家长和学校为他们规划好每一步:刷题、竞赛、名校申请。 应试的规则让他们学会了如何拿高分、如何迎合考官,却忘了如何倾听自己的内心。 教育变成了流水线,批量产出高效的答题者,却让好奇心和独立思考在无尽的训练中悄然流失。 几年前的一个学生让秦春华记忆犹新,那男孩成绩平平,简历上没有耀眼的奖项,但谈起自己用编程为残障人士设计的工具时,眼中闪着光。 那份纯粹的热情,不是为考试加分,而是发自内心的驱动,这,才是教育该有的模样。 现实却不容乐观,家长们仍追逐高分带来的确定性,社会对分数的崇拜让改革的声音显得单薄。 秦春华知道,改变这条赛道并不容易,但教育的意义不该止于制造优等生,而应是唤醒每个孩子对世界的热爱与思考。 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在未来的迷雾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方向。
张雪峰老师说,现在找工作最难的不是农民工,大专生,985,211毕业生,更不是研
【1评论】【5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