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中后期以后,朝廷陷入了一个怪圈。一方面是政府的收入几百年没有增长过,花费却越来越多。另一方面又是士族藩王的财富不断增长。有人说明朝实亡于万历,因为三大征还有万历本人的穷奢极欲造成了财政恶化。但是这样也无法解释明朝后期为何如此迅速的崩坏。那么明朝中后期的财政困局是如何造成的,经济又因何而衰落呢? 作为一个苦出身,朱元璋打下天下以后。就是希望农民们过上本本分分的生活。明朝第一个奇葩经济制度就是只收实物税。朱元璋定下了一年2700万石的税收标准,号称永不加赋。不知道是不是因为朱元璋虽然是农民出身但是其实没当过几天农民。一个很完美的计划第一步就错了,税负虽然是固定的。 但是粮食产量不是固定的,粮食价格也不是固定的。丰年还好说,等到灾年粮食不够。这时候就是商人四处倒卖粮食赚差价,农民补贴钱财买粮食交税的好日子。提前体验获得资本主义体验卡。 更要命的是三级的税收制度却遇上了四级行政制度。朝廷名义上有省、府、州、县四个名称。 除去省一定是设立的,其他的行政机构并不是一定设立的。这种混乱在从前的王朝从未见过。 依照最初的设计,县是税赋征收单位,负责确实执行收税上缴。府是负责会计,依据所辖县的生产财富多寡来调整分配税赋数目。 省则负责转运。不需要经过府,直接从县送到省,再由省分发转送出去。本来是一套行之有效的办法,最后无奈变成了糊涂账。以至于朝廷只知道每年收到的是定额2700万石。 明朝取消宰相之后,皇权达到了顶峰。俗话说的好能力越大责任越大,对于明朝皇帝来说有没有能力都得扛着这越来越大的责任。 光从财政上看,皇帝不光要管着宫内十余万人的开销,大家没听错就是这么多人。毕竟巅峰时期太监都有七万多人。 三省六部里的,户部 兵部 工部又都只是平级。每年2700万石的收入是固定的,属于是你多一点我就少一点。 双方的精力也都耗费在了对于朝廷调拨银两归属的争夺上了,斗争都止不住更不可能谈什么合作。作为理论上总揽百事的皇帝本来应该出面调停,保证政务的有序进行。 可惜上文也提到了,皇帝自己的内宫本就事务繁忙,自然也无暇顾及外朝。最后造成的结果只能是互相推诿,大家得过且过。 无尽增长的开销和日益枯竭的收入 其实有明一朝,意识到这个问题的人不在少数,从基层到高层不少有识之士都提出过相关的问题,即使有小吏帅嘉谟这样把问题捅出来震动两京。最终也都是不了了之。 明初制定的优待宗室的政策由于宗室人口不多并未产生很大的问题。但是经过数百年的繁衍,朱明皇室已经发展到了一个恐怖的数量级。更恐怖的是其中的绝大部分人还是享有优厚的待遇且不用缴纳赋税。其 中的佼佼者便是著名的福王。为了福王大婚户部工部耗费就达到二十七万两之巨,更别提后面还赏赐了数以万计的良田作为食邑。 作为统治阶层的士绅阶层则享受着免除一切赋税的权利。早期明朝官府尚能约束这些豪绅兼并土地。 到了明朝中后期官府控制力越来越弱,以至于官府与豪绅勾结侵吞田产。活不下去的老百姓也自愿依附于地主成为佃农。以此来逃避赋税徭役。本就低效的税收系统在遇上日渐减少的税源,加上日渐增长的开销最终把明朝拉向了深渊。 崇祯这时候的大明已经奄奄一息了,为了减少开支不得不裁撤驿站。 让这个世界上多了一个失意的打工人,也多了一个名为闯王的男人。 在此之前也有一个男人打着为父亲报仇的名号,在辽东翻江倒海。给帝国羸弱的财政狠狠的来了几下,不得不陷入无限加税的死循环。 可能有人说如果李成梁不放过努尔哈赤,如果不杀袁崇焕亦或者不弹劾孙承宗。可惜没那么多如果,一切的原因从根子上就注定了。王朝末期不是因为干这些事情才没钱,而是没钱才干这些事情。 明朝的困境从建国开始就是注定的死局,开国之初依靠强人,弹压地方中央。一切制度尚能平稳运行。 到了后期统治系统从能力到利益上都不支持这样高效运转。毕竟朱元璋有杨宪蓝玉胡惟庸傅友德刘伯温。 万历只有一个张居正,关键张居正自己也贪。到了崇祯已经是无力回天,就算是崇祯自己不错杀忠良,撑死了也就晚几年上山。
公元前52年,太子刘奭去拜见皇后。皇后突然叫了五个宫女出来,让刘奭挑一个侍寝。刘
【2评论】【15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