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一位苏联克格勃上校在莫斯科街头被警察活活打死,最终克格勃以牙还牙,处死了4名直接参与谋杀的警察,还间接逼死了内务部部长。 1980年的苏联,正处于一个微妙的转折点。勃列日涅夫的身体每况愈下,政治权力开始出现真空,克格勃和内务部这两大安全机构趁机角力。克格勃负责国家安全,权力渗透到社会每个角落;内务部管着警察和内政,表面上低调,实际上也不好惹。两家本来就互相看不顺眼,这次的事件不过是矛盾的总爆发。 事情的起因很简单,但后果却像滚雪球一样失控。那天是12月26日,圣诞节刚过,苏联虽然不怎么过洋节,但气氛多少有点松懈。这位克格勃上校名叫维亚切斯拉夫·阿法纳西耶夫,40多岁,少校军衔,平时在国家安全局干着机密活儿。那天他喝多了,在莫斯科地铁站晃悠,结果被巡逻的警察盯上。警察压根不知道他的身份,以为就是个醉汉,态度粗暴,直接把他拖进小黑屋收拾了一顿。没想到下手太重,最后把他扔在城外冻了一夜,人就没了。 第二天早上,有人发现了阿法纳西耶夫的尸体,头破血流,冻得硬邦邦。消息传到克格勃,炸了锅。要知道,克格勃的人在苏联那是横着走的,谁敢动他们一根指头?更别说被内务部的警察打死,这简直是打脸。于是,克格勃立刻展开调查,效率高得吓人,没几天就锁定了4名直接动手的小警察。这几个人不过是基层干活的,平时仗着制服耀武扬威,没想到这次踢到了铁板。 1981年初,这4名警察被秘密审判,然后悄无声息地处决了。克格勃做事向来不留情面,这次的报复干净利落。但他们还不解气,觉得这事儿不能就这么算了。毕竟,一个上校死了,不能只拿几个小喽啰交差。于是,他们把矛头转向了内务部,揪着这件事大做文章,说内务部纪律涣散、管理混乱,甚至还暗示高层有腐败问题。内务部部长尼古拉·肖洛科夫一下被推到风口浪尖。 肖洛科夫当时已经60多岁了,在内务部干了十几年,算是老资格。他本来靠着勃列日涅夫的信任混得风生水起,但这次事件让他彻底失势。克格勃步步紧逼,把内务部的丑事抖了个遍,政治压力像山一样压下来。肖洛科夫扛不住了,1984年,他选择自杀,结束了自己的政治生涯和生命。他的死,表面上是个人悲剧,实际上是两大机构斗争的牺牲品。 这事儿放到当时的社会背景里看,其实不奇怪。1980年的苏联,经济已经开始走下坡路,老百姓日子不好过,政府内部也乱七八糟。克格勃和内务部互相掐架,不是为了什么正义,而是为了抢地盘、争资源。阿法纳西耶夫的死只是个导火索,把这些暗流彻底引爆。4个警察成了炮灰,肖洛科夫成了更大的替罪羊,而克格勃呢,借机巩固了自己的地位。 但这事儿的意义不止于此。它暴露了苏联体制的烂根儿:权力太大,没人管得住,最后只能靠暴力解决问题。克格勃的报复看似是大快人心,可仔细想想,他们跟那些警察也没啥本质区别,都是靠拳头说话。阿法纳西耶夫也不是什么英雄,就是个喝多了倒霉的普通人。肖洛科夫更不用说了,爬到那个位置,手上干净不了,死了也没人觉得可惜。 从另一个角度看,这件事还挺接地气的。警察打人、机构报复、领导背锅,这种剧情在哪儿都能上演。苏联那会儿只是把这种乱象放大了而已。普通人可能觉得离自己很远,但其实每个人都可能是这种权力游戏的棋子。阿法纳西耶夫那天要没喝酒,可能就不会死;警察要知道他的身份,可能就不敢动手。可惜,现实没那么多“如果”。 这起事件后来在苏联内部传得沸沸扬扬,虽然官方捂得严,但老百姓私底下都在议论。有人觉得克格勃做得对,警察活该;也有人觉得这不过是狗咬狗,谁也不比谁高尚。到了80年代末,苏联解体前夕,这类故事成了人们吐槽体制的谈资。权力斗争的残酷,人命的廉价,都在这件事里体现得淋漓尽致。
斯大林到底有多可怕,胡志明因为一件事才明白,他当初为何执意要大清洗了。1924
【5评论】【26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