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81年,左宗棠顺利收复新疆。慈禧大喜,问李莲英:"赏他些什么玩意呢?"李莲英

侃天侃地也侃过去 2025-04-24 17:21:44

1881年,左宗棠顺利收复新疆。慈禧大喜,问李莲英:"赏他些什么玩意呢?"李莲英谄媚地笑道:"老佛爷,就把您身边,那个嫩得能掐出水的小丫头,赏给他!"慈禧听后,哈哈大笑了起来:"真是个好主意!" 紫禁城的琉璃瓦上还凝着晨露,李莲英这句话让整个储秀宫都活络起来。那年冬天特别冷,但左宗棠班师回朝的消息让整个京城沸腾了。茶馆里的说书人拍着惊堂木,把"左大帅抬棺出征"的故事讲得唾沫横飞。谁也没想到,这场凯旋竟在深宫里酝酿出另一场风波。 早些年沙俄在南疆作乱时,军机处的铜炉熏得人昏昏欲睡。左宗棠拄着拐杖闯进议事堂,花白胡子气得直抖:"咱们要是连自家院子都守不住,还当什么天朝上国!"李鸿章端着茶盏冷笑:"你当打仗是唱大戏?海防都吃紧,倒要去戈壁滩上撒银子。"两位老臣吵得脸红脖子粗,最后是那口摆在德胜门外的黑漆棺材堵住了所有人的嘴。 西北的风沙能把人骨头吹酥。左宗棠在营帐里嚼着硬得像石头的馕饼,油灯底下给胡雪岩写信要粮饷。士兵们都说大帅帐里夜夜亮着灯,不是在研究地图就是在写折子。有次粮草被劫,六十多岁的老将军愣是三天没沾米水,省下口粮分给伤兵。这些故事传到京城,却成了"左胡二人中饱私囊"的谣言。 慈禧撂下茶碗时,珐琅彩的杯盖发出清脆的响。她盯着跪在地上的密探:"查清楚了?"当听到左宗棠和士兵同吃糙米、拿俸禄贴补军需时,老佛爷染着蔻丹的指甲深深掐进掌心。那天傍晚的夕阳特别红,照得储秀宫的珠帘像着了火。 李莲英最会揣摩主子心思。他捧着水烟袋给太后捶腿:"左老头倔得像头驴,得给他脖子上套个铃铛。"这话说得慈禧眼睛一亮。没过几日,章怡就含着泪在长春宫磕了三个响头。这姑娘原是西安知府的掌上明珠,琴棋书画样样精通,进宫时才十五岁,水灵得能掐出汁来。 左府张灯结彩那天,胡同里挤满了看热闹的百姓。大红轿子落在将军府门口,左宗棠站在台阶上迎亲,铠甲上的铜钉在阳光下晃得人睁不开眼。谁也没瞧见老将军藏在袖子里的手在发抖——当年面对沙俄的火炮都没这么慌过。 新房里燃着龙凤喜烛,章怡的盖头被泪水浸湿了一片。她听见房门吱呀作响,吓得攥紧了嫁衣上的流苏。左宗棠却站在三步开外,望着这个能做他孙女的姑娘直叹气。"我这把老骨头黄土埋到脖子了,何苦糟蹋人家闺女。"这话说得章怡愣住了,眼泪都忘了流。 从此将军府多了位"如夫人",可下人们都知道,西厢房永远备着两床被褥。章怡晨昏定省时,左宗棠总在书房看边防图,头也不抬地说:"去账房支点银子,买些胭脂水粉吧。"只有宫里来人时,老将军才会换上常服,陪章怡在花园里演会儿戏。 三年后左宗棠病重,弥留之际把儿子叫到床前:"章丫头还年轻,别耽误了。"出殡那天,章怡穿着素服跟在灵柩后头,怀里揣着老将军亲笔写的放妻书。后来人们听说,有个带着丰厚嫁妆的少妇在江南开了间学堂,教女孩子读书写字。 茶馆里的说书先生又有了新段子。他们讲左大帅怎么用缓兵计拖垮沙俄,讲他如何顶着骂名办洋务,却很少提起那个被赏赐的姑娘。只有江南某座小院里,章怡教学生临帖时,总会多写几遍"苟利国家生死以"。 紫禁城的日头依旧东升西落。李莲英给新进宫的秀女们讲规矩时,偶尔会望着西北方向出神。慈禧有次翻看边疆奏报,忽然说了句:"左宗棠要是还活着......"话没说完就转了话头,吩咐把新疆进贡的哈密瓜赏给各宫娘娘。 当年那顶红轿子成了京城茶余饭后的谈资,有人说左宗棠傻,放着如花美眷不要;也有人说这是老将军最后的忠义。只有江南雨巷里,那个教书的女子会在夜深人静时,对着北方敬三炷香。香炉底下压着张泛黄的婚书,上面工工整整写着"义孙女章怡"。 时光流转,兰州城的黄河水裹着泥沙奔涌向前。左公柳绿了又黄,有人在树皮上刻下"大将筹边人未还"。

0 阅读:87

猜你喜欢

侃天侃地也侃过去

侃天侃地也侃过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