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时期盐业如何生产与贸易? 先秦时期是我国历史上一个重大的时间段,也是盐业成为我国重要商品的时期。在这个时期,盐业生产与贸易经历了一系列的发展变化。 盐是一种生产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物品,在先秦时期,盐业生产基本上是以海盐和井盐两种方式进行的。 海盐生产是在位于海岸线上的盐田里,利用天气、海水等自然条件,在渐进式蒸发过程中,进行盐的提取。 到了先秦时期,此种生产方式已经有较一定的规模。据《山海经》的记载,中国东海对面海中央有"黄金岛","盐池为海水,日蒸则成盐而聚";《孟子》中,也有"海边山上隅......海水则升为盐"之类的记录。 在纪录片《中华盐文化》中,也有"那个时候,相传嫦娥广洒洋酒,洒到大海后,普洱附近产生了大量盐池,海水经过自然的蒸发过程就形成了盐池,里面蓄积大量盐分"这样的记录。
井盐生产是指在地下深处取盐水或盐砂,然后贯用不同的工艺方法蒸煮、烧制、晒制、熬制等方式将盐水或盐砂加工制成盐。 古代盐业的生产方式以取盐水为主,但盐砂也是制盐的主要原材料之一。井盐生产最初出现于商朝晚期至西周初期,这种生产方式在东周时期得到了重要发展。 井盐采掘分为竖井和斜井采掘两种方式。竖井采掘多见于齐、鲁、晋等地,其特点是井道深度较大,每个井道开凿都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时间;斜井采掘则多见于江汉和浙江一带,其特点是井道深度相对较浅,巷道与水平突进方向一致,成本低,维修方便。采掘完成后,将盐水引进熬盐池或盐田进行蒸发,得到盐的成品。 除了生产盐之外,贸易也是先秦时期盐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先秦时期,盐业贸易以"盐铁互换"为主要方式,也是最早的商品交换之一。 盐铁互换是在先秦时期,盐和铁交换成为贸易的重要形式。 在中国共产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提出了"道德经教出物物交换的结论,盐铁征购让农民产生道哉?!"说明了"盐铁互换"已经成为当时社会的一个缩影。 在先秦时期的经济交流中,贵族阶层和富人都经营着盐田,集中了大量的精力和资源;而"铁"则是制造农具、兵器等的必需品,尤其是周朝时期,其历史上的第一支铁刀,便成文在《逸周书》中:伊尹为周太公打铁,刀首命名"太公鉴"。 伊尹所打的是一柄用镔铁所打的铁刀。盐铁互换的产生,实质上是两种生产资料的交换,满足了各自生产和生活的需要。 除了盐铁互换外,盐的其他贸易方式也日渐发展。 例如:一是货币交换。西周王朝使用过蟒贝、金环和金牛等贵重货币,随后使用过铜、银、铁小钱,货币的流通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在此基础上,货币交换成为先秦时期盐业交易的重要方式之一。二是以盐棚贸易形式出售。东周时期,盐棚形成了中国盐业精神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同时也是一个独具特色的盐业交易场所。 三是船贸。因为海盐的特别之处,所以盐船贸易也是发展起来。著名的盐船会之见于《史记》和《左传》中。 尽管盐业在先秦时期得到了重要的发展和推动,但盐业也有其局限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即:生产方式单一、生产规模有限、贸易渠道窄。 大部分的盐都是通过海盐和井盐两种方式获得的,虽然这两种方式对于当时的生产已经具有相对成熟的技术和工艺,但在"更新换代"方面,就显得有些落后了。 先秦时期的盐业大多数地区,都是以小规模的盐田和煮盐炉做生产基础的,产量相对较低,很难满足当时经济的发展需求。
盐铁互换作为盐业主要的交换方式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另外,由于盐生产和贸易都具有一定的地域性,所以当时盐业的贸易渠道相对较窄, 难以覆盖到全国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