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代,钱学森,作为中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成功领导了导弹和核武器的研制,让中国成为世界核大国。而在他作为伟大科学家的光环下,他的儿子钱永刚,却经历了两次辍学,初中数学考了30分,高中未读完便另谋出路。
钱永刚从小的成绩并不出色,甚至可以说,是一个“学渣”。初中时,他参加了一场数学竞赛,结果仅得30分。当时他心情低落,认为这次考试意味着自己永远无法突破自己的学术瓶颈。然而,最让他意外的是,回家后,父亲钱学森并没有严厉批评他,也没有对他施加压力。
钱学森只是淡淡地问了一句:“你这次考试,遇到哪些困难?”钱永刚一时语塞,说不出个所以然。钱学森没有逼迫他立刻回答,而是平静地分析起了考试的难点。之后,钱学森对他说:“这次成绩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是否明白了失败的原因,是否能从中学习到更多。”
这种冷静的反应,深深触动了钱永刚。父亲从未要求他一定要拿到高分,而是看重他是否能从失败中学到东西。正是这番话,让钱永刚意识到,知识不该是应付考试的工具,而应是帮助自己解决问题、理解世界的工具。钱学森没有急于干涉儿子的学业选择,而是用耐心引导,使得钱永刚慢慢理解了学习的真正意义。
随着年龄的增长,钱永刚的学习兴趣并未得到很大的激发,反而在高中阶段,成绩更是停滞不前。那时,他面临着一个艰难的选择:继续读高中,还是选择去外面闯一闯,去做些其他事情。钱永刚最终做出了离开学校的决定,选择了去参军,而这一决定无疑是一种非常“反传统”的选择。
许多父母在面对孩子的辍学时,通常会竭尽全力去劝阻,甚至施加种种压力。可钱学森并没有像许多家长那样强硬反对。钱学森深知儿子已经成年,学习成绩的好坏并不是决定他人生价值的唯一标准。钱永刚回忆道:“我父亲告诉我,‘这是你的人生,你自己做决定。’”
这番话让钱永刚感到无比宽慰,也让他明白了一个深刻的道理:父亲并不把自己的理想强加给儿子,而是希望儿子能自由地去选择人生的道路。也正是这种放手的教育方式,让钱永刚在之后的人生中,找到了属于自己的方向。
钱永刚曾以为,离开学校后,他的人生会按照自己的方式继续下去。但1977年高考恢复后,他突然产生了复读的想法,决定再次回到校园。这一次,他放下了过去的焦虑,选择重新开始。他并没有像当初那样想着逃避,而是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给自己和父亲一个交代。
这时的钱永刚已经29岁,班里的同学大多是十几岁的孩子,压力自然可想而知。钱永刚回忆起自己重回学校的那段时光,他说,自己并没有得到太多父亲的“指导”或强加的压力。钱学森依然采取了宽松的态度,默默支持着儿子的一切决定。
有一次,钱永刚在与父亲的电话中提到自己面临的压力,钱学森简单地说了一句:“不要在乎别人的目光,尽你所能去做,结果会证明一切。”这番话再次让钱永刚放下了心中的负担,重新审视自己的学习态度。
通过艰苦的努力,钱永刚最终考入了国防科技大学。虽然比起那些年轻同学,他的年纪更大,但他凭借着坚韧不拔的毅力和成熟的心态,在大学生活中稳步前行,重新找回了自己曾失去的信心。
完成本科学业后,钱永刚选择赴美国深造,这也是他人生中的一次重大转折。钱学森并没有像许多家长那样为孩子的出国深造而感到担忧,反而给予了无声的支持。钱学森知道,出国学习可以为儿子提供更广阔的视野,也能让他学到更多先进的知识。
在美国的求学过程中,钱永刚接受了世界顶级学府的教育,但他依然保持着父亲言传身教的影响。面对他自己的不足与挑战,钱永刚始终能保持一颗平静的心,处理好学术与生活的平衡。他经常自言自语地想起父亲当年给予他的那些教诲,尤其是“做自己该做的事”的精神。
父亲的“放手”教育,成就了钱永刚的独立与自信,使他能在陌生的环境中找到自己的定位。钱永刚顺利完成了学业,并取得了硕士和博士学位。在加州理工学院的日子里,他不仅学到了尖端的知识,也锻炼了自己的研究能力,为日后的事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回到中国后,钱永刚继续发挥自己的才华,他不仅在军工领域贡献力量,还参与了多个科技项目的研发。与其他同龄人相比,他的人生经历显得更为丰富,也更加成熟。
钱永刚不仅是国防科技领域的专家,也成为了多个高等学府的客座教授。他时常谈到自己父亲的影响,尤其是父亲在他人生低谷时所给予的支持。钱永刚认为,钱学森不仅是一位伟大的科学家,更是一位伟大的父亲。父亲通过言传身教,把那些让他受益终身的思想潜移默化地传递给了自己。
他也深知,父亲的教育方式是独一无二的。钱学森从未逼迫他去追求名利,也从不以成绩论英雄。反而,他更注重培养钱永刚的独立思考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做人做事的态度。
在回顾自己成长的过程中,钱永刚说:“我父亲是一个非常合格的父亲。”这句话看似简单,背后却包含了钱永刚对父亲深刻的理解与感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