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8年,72岁的茅以升妻子刚去世,他就和6个孩子商量,想要续弦。孩子们不反对,但他说出女人名字时,大家脸色都变了。长子说:“那个女人进门,我们就断绝关系!“但茅以升还是把女人接进了家,还多了一个女儿。 茅以升这名字,在中国工程史上那可是响当当的。他1896年出生在江苏镇江,从小脑子就灵光,七岁进小学,十五岁考进唐山工业专门学校,学的是土木工程。1916年,他以第一名的成绩考上清华留美预备学校,跑去美国康奈尔大学拿了硕士,后来又在卡内基理工学院拿了博士学位,成了那学校第一位工科博士。 他最牛的事儿,估计得数设计钱塘江大桥。那是1930年代,中国第一座自己设计的大型现代化桥梁,全长1453米,桥墩扎进江底47.8米深,技术难度在当时堪称世界级。抗战时,他亲手炸了桥拦鬼子,战后又带人修好,硬气得不行。后来新中国成立,他又参与武汉长江大桥建设,1955年还当选了中国科学院院士。这辈子,他没少为国家修桥铺路,名声响得半点不掺水。 1914年,茅以升跟戴传蕙结了婚。戴传蕙是镇江人,家里有点底子,性子温婉,特会持家。两人婚后生了六男一女,日子过得挺和美。茅以升忙事业,戴传蕙就在家操持,把孩子拉扯大,家里大事小情从不让丈夫分心。夫妻俩感情一直不错,至少表面上是这样。可到了1946年,事情起了变化。那年茅以升50岁,在上海工作,认识了21岁的权桂云。权桂云是苏州人,家里穷,母亲拉扯五个姐妹,模样清秀,性子活泼。她跟茅以升处得近,没多久两人就有了私情,还生了个女儿。这事儿,戴传蕙起初不知道,后来从别人嘴里听说了,打击不小。她身体本来就弱,这之后更是一蹶不振,1968年撒手走了,享年没到70。 戴传蕙去世没多久,茅以升72岁,觉得一个人过日子怪冷清的,就把六个儿女叫回来商量。他直截了当说自己想再找个人,照顾生活,也给自己晚年添点伴儿。孩子们一听,多少有点不是滋味,毕竟母亲刚走,父亲就想着续弦,搁谁心里都不好受。不过,他们也知道父亲年纪大了,身边没个人确实不方便。几个儿女合计了一下,觉得这事儿勉强能接受,没明着反对。 可茅以升接下来一句话,直接把气氛搞僵了。他说已经看好了人,就是权桂云。孩子们一听这名字,脸都绿了。长子茅于越当场拍桌子,说要是权桂云进门,他们就跟父亲断绝关系。其他几个儿女也没好脸色,觉得这女人就是个祸根。 孩子们看在眼里,恨在心上。他们觉得,母亲的死跟权桂云脱不了干系,父亲现在还要把这女人接回家,简直是往他们伤口上撒盐。茅以升呢,也不是没掂量过。他知道孩子们不乐意,也明白自己对戴传蕙有亏欠。可他跟权桂云这些年下来,感情早就不是一天两天的事儿。权桂云比他小30岁,活泼热情,陪在他身边总能让他觉得日子有奔头。他不想委屈了权桂云母女俩,更不想让她们在外头受人指点。 思来想去,茅以升还是下了决心。1968年,他把权桂云和她们的女儿接进了家。这一步,彻底把跟孩子们的关系推到了冰点。六个儿女说到做到,从那天起跟父亲疏远了,再没踏进老宅半步。权桂云搬进来后,试着融入这个家。她给茅以升做饭、收拾屋子,想着时间长了,孩子们兴许能接受她。可不管她怎么做,孩子们压根不给面子,连个电话都不打。 茅以升跟权桂云的婚姻,表面上看还算平稳。权桂云挺尽心,照顾茅以升的吃喝起居,陪他读书散步。他们的女儿慢慢长大,茅以升对这个小女儿特别疼,教她认字,带她出去玩,爷俩关系亲得不行。可家里再热闹,也盖不住跟六个儿女的裂痕。逢年过节,别人家热热闹闹,茅家老宅却冷清得要命。饭桌上就三个人,菜摆得再满也没啥人气。茅以升有时候会写信给孩子们,字里行间透着想念,可回信的没几个,电话也打不通。 晚年的茅以升没闲着。他还是埋头写书,把造桥的经验整理成册,回忆录也写了不少。1982年,他去美国领了个国家工程院的荣誉,顺道想看看在美国的长子茅于越。可茅于越压根没见他,门都没让进。这事儿让茅以升挺受打击,但他也没多说啥,回来后照旧忙自己的。权桂云一直陪着他,家里大事小情都靠她张罗,日子倒也过得下去。 1989年11月12日,茅以升在北京走了,93岁。他的葬礼办得简单,来的都是工程界的老友、学生,还有些仰慕他名声的人。灵堂里摆满了花圈,照片上的茅以升笑得儒雅,跟生前没啥两样。可七个儿女里,只有权桂云生的那个小女儿来了。她站在灵前,低头抹泪,送了父亲最后一程。其他六个儿女,一个没到场。外头有人议论,说这事儿怪不得孩子们,谁让茅以升当年非要接权桂云回家呢。可也有人觉得,茅以升一辈子为国家做了那么多贡献,晚年这点私事,旁人不好多嘴。
1968年,72岁的茅以升妻子刚去世,他就和6个孩子商量,想要续弦。孩子们不反对
诺言卿史录呀
2025-04-23 16:55:21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