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15岁赖宁因扑救山火牺牲,随后他的故事被收入教材。可是2012年又将

愤怒的群鹿 2025-04-23 16:51:43

1988年,15岁赖宁因扑救山火牺牲,随后他的故事被收入教材。可是2012年又将他从教科书中删除,原因让你心服口服。 不少八零后及九零后一定记得小学课本里的一篇课文《少年英雄赖宁》这篇课文。这讲述的是1988年3月在四川雅安石棉县发生的一起真实事件。 15岁的石棉县中学初二学生赖宁在石棉县发生火灾后主动加入了救火的队伍参与救火后不幸牺牲在了火场中。在那个年代里,赖宁确实是一个英雄少年,他不顾个人安危积极参加国家财产的抢救工作这种精神也确实值得每一个中国人学习。 赖宁随后也被评为了革命烈士,他是建国后牺牲年龄最小的烈士。他的事迹随后也被广为传颂,教育部也特地把他的事情编入了教科书号召一代又一代的学生学习赖宁这种精神。 赖宁就这么在课本里一待就是二十多年直到2012年出现了一个反对的声音称这篇关于赖宁的文章早就该从课本中下架了。 这个声音来自于一个普通的网友,但是这个声音也确实引起了重视,到了现在这篇关于赖宁的文章已经彻底从小学课本中被删除了。 这种反对的声音其实并不是反对赖宁本人,也并非否定他的事迹。赖宁一直是一个英雄人物毋庸置疑,当然也希望孩子们学习他的精神,但是在教育的过程中别说孩子,很多老师都在鼓励孩子的这个行为却有不妥。 尤其是很多孩子在这个年龄阶段分不清精神和行动的关系而把精神去当成行动去执行。这种没有风险意识的行动对于孩子来说是十分危险的。 当网友把自己的担忧说出来的时候也引起更多共鸣的声音。现在的物质条件很好,孩子们的模仿能力也因此变得更加迅速,如果有孩子因为崇拜或者学习的原因自我制造出一种危险的环境后去模仿这种事情,是任何人都无法接受的。 教育部门在收到网友的提议后也多次开会后决定将《少年英雄赖宁》从课本里删除。但是也强调这是因为时代的变迁而对课本进行的更新。这并非是对赖宁及其精神的否定。 虽然这篇课文被从教科书中移除,但是教育部门也表示它未来可能更多地出现在课外读物中供孩子们了解英雄事迹,同时也会在读物中增加警示孩子的话述来让孩子了解英雄人物的同时不要去主动进行模仿。

0 阅读:7
愤怒的群鹿

愤怒的群鹿

愤怒的群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