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让蒋介石头疼的是,国民党中真正能打大仗的,真正有真才实学的,往往都不是他的嫡系爱将。比如这两位,傅作义和卫立煌,各自手握四五十万大军,都是“剿总”司令,却不是蒋介石的哼哈二将。他们的心事,蒋介石恐怕永远看不懂。这是真正的貌合神离,阳奉阴违。 刘峙出生于江西吉安,家境并不富裕,父亲早逝,他与母亲一同改嫁至继父家。 1907年,刘峙考入了湖南的陆军小学。 辛亥革命爆发,他参与了革命,随后又考入了保定陆军军官学校。 刘峙的同学有刘文辉和熊式辉等人。 1913年,刘峙毕业后,成为了冀东开平巡防营的实习生。 随后的护国运动让刘峙决定南下,投身广州的粤军。 1922年,第一次北伐爆发,刘峙被任命为大本营游击第一支队长,指挥队伍与北洋军作战。 令人意外的是,刘峙带领的一百余人竟然一路连胜,甚至成功进入了他的家乡吉安。 北伐成功后,刘峙进入了许崇智的部队。 尽管他因广东籍排斥政策暂时失去职务,但他并未因此沮丧。 1924年,何应钦的推荐使刘峙得以进入黄埔军校担任教官。 在蒋介石策划的“中山舰事件”中,刘峙作为主谋之一,执行了清除军中共产党员的任务。 而刘峙的第2师在随后的战斗中也屡屡获胜。 在蒋介石第一次下野期间,刘峙坚定地支持蒋介石,劝他不应离开。 然而,西安事变发生后,刘峙没有及时意识到局势的变化,执意进攻西安,并调集兵力前往。 此举导致蒋介石对其产生了反感。 抗日战争爆发后,刘峙在担任第一战区第二集团军总司令时,表现依旧平平。 他指挥的防线在日军的进攻下迅速崩溃,特别是在平汉线一带,刘峙选择了迅速撤退。 这一决定不仅导致华北的大片区域沦陷。 1939年,蒋介石将他任命为陪都重庆的卫戍区司令,负责防空工作。 在日军对重庆的轰炸中,刘峙未能有效防守,导致了重庆隧道惨案。 尽管如此,刘峙依旧得到了何应钦的保护,只是被撤掉了防空司令职务。 1945年,刘峙被任命为第五战区司令,尽管抗战胜利,但整个抗战期间,刘峙的军事成就微乎其微。 1946年,刘峙带领第一、第五战区发起了对中原军区的进攻,虽然国民党军以30万兵力围攻了中原的6万解放军,但最终这支解放军成功突围,刘峙的指挥再次失败。 1947年,刘峙的军队防线在黄河一带被刘邓大军突破,这一失利彻底激怒了蒋中正,刘峙因此被撤销了所有职务。 直到淮海战役爆发,蒋介石才再次召回他,任命其为徐州“剿总”司令。 但在关键的战役中,他未能展现出应有的领导力,最终导致整个国民党军精锐损失殆尽,刘峙也因此被撤职。 战后,刘峙先是前往香港,后因经济问题移居印尼。 1950年,蒋介石得知刘峙的困境,再次将他召回台湾,并安排了一个闲职,刘峙便安度晚年。 除了刘峙这样的将领,蒋介石集团内部能打仗的却都有着自己的算盘。 1948年,辽沈战役爆发。 当时,卫立煌身为东北剿总司令,带领着一支50万兵力的部队,防守东北。 然而,这支队伍中,许多士兵战斗经验不足。 卫立煌深知自己手中的兵力远远不足以抵挡解放军的进攻。 此时,他多次向南京请求增援。 与此同时,华北剿总司令傅作义坐拥60万兵力,理论上有能力增援东北。 然而,傅作义却选择继续保持静止,眼睁睁地看着东北战局愈发恶化。 傅作义在华北的防线同样处于压力之下。 解放军随时可能对平津地区发动进攻,而傅作义手下的60万大军中,只有20万是真正的精锐部队。 他担心,如果轻易调动部队增援东北,可能会受到蒋介石的怀疑。 因此,傅作义的决定不出兵。 不仅如此,尽管他名义上效忠于国民政府,但作为绥远的地方军阀,他更关心的是维护自己的根基。 对于他来说,华北是他的根基所在,若失去华北,自己的势力也将随之崩塌。 1947年底,蒋介石派遣了30万中央军前往华北。 这些中央军的存在,令傅作义感到自己的军事指挥空间受限。 在1948年,蒋介石召开了紧急会议,讨论是否应该调动傅作义的部队增援东北。 会议上,保守派的陈立夫认为,调动傅作义的部队可能导致华北空虚,而政学系的陈诚则主张不惜一切代价保住东北。 然而,蒋介石最终没有做出决定性的行动,而是将责任推给了傅作义。 卫立煌的军队在东北不断败退。 此时,傅作义依然按兵不动。 与此同时,蒋介石派遣了自己的幕僚长张群前往东北视察。 将领之间的争斗、中央与地方部队的隔阂以及后勤系统的崩溃,最终导致了军队的溃败。 解放军在战后获得了大量的武器和补给,士气大增。 参考文献:[1]王春林.不对称的博弈:西安事变善后中的蒋介石与杨虎城[J].安徽史学,2024(2):74-83
最让蒋介石头疼的是,国民党中真正能打大仗的,真正有真才实学的,往往都不是他的嫡系
张梁看历史故事
2025-04-22 21:49:13
0
阅读: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