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30年,46岁袁崇焕被凌迟处死,挨了3543刀。直到皮肉已尽,袁崇焕哀嚎不断,过了半天才咽气。然而,当天夜里,袁崇焕的首级竟凭空消失,直到150年后才揭开真相! 袁崇焕他是个很奇特的人,出身广东,本是个地道的南方文士,却偏生了一颗保家卫国的忠勇之心。自幼喜欢骑射,爱好兵法谋略。年轻时虽在科举中颇有成就,却一心立志戍边沙场。 机会很快就来了,努尔哈赤和皇太极率领的后金势力,这时正如狼似虎般,频频进犯明朝边疆。朝廷急需将才,恰逢袁崇焕上书请缨,很快被起用,前往抗击后金。 初露锋芒的袁崇焕,很快就在战场上崭露头角,宁远之战,是他一生中最辉煌的第一仗。当时明军寡不敌众,后金女真铁骑势如破竹,危急关头,袁崇焕临危受命,仅带万余兵力,硬是打退了号称二十万的女真大军!这一仗,一举扭转了明朝在宁锦防线上的被动局面。袁崇焕也由此一战成名,很快官至兵部尚书。 然而,天妒英才,袁崇焕这颗冉冉升起的新星,很快就遭遇了致命的打击,宁远大捷后,袁崇焕对大明朝的防御体系进行了系统的规划。在他看来,要想持久抵御强大的后金,必须做到守为上策,战为下策,要以坚固的关隘和先进的火器,来阻击骑兵为主的后金军队。 但这个策略,却被后金的反间计利用,皇太极使诈,故意放出谣言,说是袁崇焕勾结后金,这话传到明廷,不明真相的崇祯皇帝勃然大怒。崇祯生性多疑,对这个正当红的大将,早就芥蒂颇多。如今听信谗言,更让他恼羞成怒。加之袁崇焕曾擅自处死平辽总兵毛文龙,更是让崇祯对他失去信任。 就这样,怀疑和猜忌,让昔日君臣的分歧越来越大,当后金大举进犯,围攻京师之时,袁崇焕带兵入城,本欲协防京师。却不想被崇祯视为谋逆,一怒之下,将其抓起来治罪。 辽东兵备倾崩,京师告急,山河破碎,然而,忠心耿耿的袁崇焕,却落得个惨死的下场。崇祯下令,将其凌迟处死于菜市口。行刑之时,刽子手足足割了3543刀,袁崇焕至死不屈,还在大声疾呼虽死犹生,魂归辽东! 一代名将,就此香消玉殒,原本天下震动的壮举,如今却沦为阶下囚的悲歌,然而,袁崇焕虽死犹生的铮铮铁骨,却在 400 年后,被一个叫佘义士的小人物延续了下来。 袁崇焕死后满门抄斩,妻女皆遭屠戮,他的人头,本该示众三日后弃于荒野,谁知就在行刑当晚,他的侍卫佘义士,冒着杀头的危险,潜入刑场,将袁崇焕的头颅偷了回来。 佘义士做此殊死之举,并非图财,而是由衷地敬佩袁崇焕的为国之忠,作为同乡,他对袁崇焕的冤屈深信不疑。夜深人静之时,他把袁崇焕的头颅埋在自家后院,暗暗立誓,此生定要守护袁将军的英灵。 从此,佘义士辞官归隐,在家日日洒扫守墓,时间一晃多年过去,临终之际,佘义士又给子孙立下家训,不许再回广东老家,不许做官,世世代代只许在此守墓。 佘氏家族的守墓史,在明清鼎革、王朝更迭间悄然展开,当年佘义士守墓的举动,一开始还是个秘密。他生怕被朝廷发现,殃及家人。 但到了乾隆年间,真相终于大白于天下,彼时,有史书记载了袁崇焕的冤案,乾隆帝觉得袁崇焕忠而被诬,实在是千古奇冤。于是下令为其平反,为其修墓立传。 消息传到京城,佘家后人这才在世人面前道出了守墓的秘密,乾隆帝大为震惊:守墓竟然已经过去150年,这份情义,非比寻常,实在难能可贵。他当即下令,赐给佘家忠义世家的匾额,以彰显对佘氏家族的褒奖。 就这样,佘氏家族守墓的事迹,成了京城巷谈,代代相传,后人们说起佘家,无不啧啧称奇。可是,若非亲历,我们很难想象,佘氏后人背负着怎样的压力,才完成了先祖的遗愿。 新中国成立后,佘幼芝继续着守墓的使命,虽然一家人清贫,甚至揭不开锅,佘幼芝却对袁崇焕的墓地悉心照料。他一生未娶,寄情山水,在袁崇焕墓前种花植树,闲暇时便与袁将军聊聊天。在他看来,老祖宗的嘱托,自己就是扛着也要扛下去。 墓道旁的老槐树,见证了佘家世世代代的艰辛,有时城建要动土,佘幼芝就据理力争,虽然没什么文化,他却凭着朴素的情感,打动了许多人。就连负责拆迁的官员,每次也都会想方设法,让袁崇焕的墓地能完好保留。 就这样,靠着一己之力,佘幼芝硬是将守墓进行到了2020年,这一年,他94岁,终因病去世。而此时,佘氏家族已经守墓整整393年。
1630年,46岁袁崇焕被凌迟处死,挨了3543刀。直到皮肉已尽,袁崇焕哀嚎不断
一国之君历史研究呀
2025-04-22 17:11:44
0
阅读: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