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抗联总指挥李兆麟没和妻子商量,亲手将刚出生的小儿子扔在白雪皑皑的山林中,妻子知道想把孩子抱回来,没想到李兆麟大怒“今天你要敢把这个孩子从山里抱回来,我当着你的面,我用枪把他打死!” 李兆麟在东北抗日联军的历史上可谓无人不晓,然而,很少有人知道,这位后来的抗联将领,其实出身于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家庭。 李兆麟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像李家这样的农户,每天都在为温饱发愁,小兆麟从小就要帮家里干农活,日子过得紧巴巴的。 然而,贫穷并没有限制少年李兆麟的视野,他最大的乐趣,就是跑到村头的小学蹭课,听先生讲那些稀奇古怪的知识,慢慢地,李兆麟对外面的世界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 命运的转折,始于一次与姨父的相遇,姨父是个行伍出身,见多识广,跟小兆麟谈起了许多书本上学不到的新鲜事,他给李兆麟看从城里带回来的报纸,那些描述社会黑暗、呼吁变革的文字,在少年的心里埋下了一颗种子。 姨父的影响,让李兆麟萌生了走出乡野、改变命运的念头,他开始利用一切机会学习,很快就成了村里的“小秀才”,李兆麟的父母虽然舍不得让孩子离开,但看到儿子的决心,还是凑了点钱,送他到北京去求学。 北京的经历,彻底改变了李兆麟的人生轨迹,他如饥似渴地汲取新知识,接触到了许多进步的思想,在那个动荡的年代,爱国青年们纷纷投身于革命的洪流,李兆麟毅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从此与革命事业结下了不解之缘。 九一八事变后,东北沦陷,李兆麟难以抑制心中的愤怒,决定回到家乡,投身抗日斗争,在党组织的安排下,他化名隐姓,开始了地下工作者的生涯。 组建抗日武装,成了李兆麟的首要任务,他和当地的农民、矿工打成一片,成立了一支山地游击队,这支武装虽然规模不大,但在李兆麟的带领下,活跃在日军的后方,打了不少漂亮的游击战。 游击队的壮举,很快引起了日军的注意,一场大规模的围剿行动在所难免,为了保存实力,李兆麟不得不带队转移,在天寒地冻的山林里,队伍跋涉了数十里,终于甩开了敌人的追踪。 这次惊心动魄的逃亡,让李兆麟认识到,单打独斗难以与日军抗衡,抗日力量必须联合起来,于是,他开始走村串寨,联络其他的抗日武装,经过不懈努力,一支由各路人马组成的联合抗日武装终于建立起来,李兆麟被推举为总指挥。 随着抗击日寇的斗争不断深入,李兆麟的部队也在不断壮大,他率领将士们出没在林海雪原,伏击日军的补给线,炸毁敌人的军事设施,成了日寇的心腹大患。 然而,苦难和考验,才刚刚开始。 李兆麟万万没有想到,在山林伏击战的间隙,他与妻子金伯文迎来了爱情的结晶——他们的第一个孩子呱呱坠地,然而,这本该是幸福时刻,却让李兆麟陷入了深深的矛盾之中。 战事吃紧,日军的追击越来越凶猛,部队已经被逼到了绝境,在这种情况下,一个哇哇啼哭的婴儿,随时可能暴露行踪,危及整个队伍的安危。 李兆麟面临着一个残酷的抉择:是守护骨肉,还是舍小家为大家? 这是一个如何在亲情与革命理想间做出选择的故事,也是一位革命者崎岖而波澜壮阔的一生,让我们拭目以待,看李兆麟将如何在这场生死抉择中,书写他的革命人生。 当婴儿的啼哭声在山谷间回荡,李兆麟知道,他必须做出一个残酷的决定,如果放任孩子的哭声继续下去,整个部队都将陷入危险。 在妻子金伯文不解和惊恐的目光中,李兆麟狠下心来,把襁褓中的婴儿留在了一棵大树下,孩子的哭声,渐渐被风雪吞没。 李兆麟强忍泪水,对妻子说,金伯文虽然悲痛欲绝,但她深知丈夫肩负的重任,她默默地抱起孩子的小棉袄,跟随部队继续转移。 这个孩子的命运,成了李兆麟心中永远的伤痛,多年以后,当人们问起这段往事,李兆麟总是沉默良久。 失去孩子的悲痛,并没有击垮这对革命伉俪,在战火纷飞的岁月里,他们相互扶持,用坚定的信念支撑着彼此。 随着抗战形势的不断变化,李兆麟先后担任了东北抗联的多个重要职务,他指挥部队转战各地,与日寇展开殊死搏斗。 然而,革命的道路从来都不会一帆风顺,一次战斗中,李兆麟不慎被流弹击中,在没有医疗条件的情况下,战士们只能用烧红的刀子为他截肢,李兆麟咬紧牙关,忍受着剧痛,一声不吭。 终于在1945年散去,日本投降,东北抗联也迎来了胜利的曙光,然而,和平的迷梦,很快就被国共内战打破。
1946年的一个春夜,李兆麟在哈尔滨秘密会见地下党员,突然,国民党特务冲进屋来,朝着李兆麟一阵乱枪。 哈尔滨的街头,数万民众自发地涌向街头,他们手捧鲜花,泪眼朦胧,来送别这位为民族解放事业献出一切的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