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日军中将送给陈毅60车装备,朱德:一下子成了“大财主”
1945年8月16日,日本宣布投降后的第二天,一个让人难以置信的场景在南京郊外悄然上演。60辆满载军需物资的卡车在日军士兵押送下行驶至南京郊外,当车队抵达目的地时,早已埋伏在此的新四军战士们大大方方走出来将他们拦下。令人惊讶的是,日军士兵们并未作出任何抵抗,仿佛早有预演般整齐下车列队,将装备和车辆全部留下,然后一言不发地返回上海。 这批意外的"礼物"让延安的朱德闻讯后欣喜若狂,立即给陈毅发去贺电:"你小子,一下子成了'大财主'了!"这批宝贵物资犹如雪中送炭,为新四军的后续战斗增添了无限底气。然而,这场看似不可能的任务背后,隐藏着一位名叫卢志英的共产党员的惊人谋略。 让时间倒回几年前,在上海提篮桥监狱对面,一家名为"泸丰面包厂"的小店和旁边的咖啡馆静静开业。1939年,为加快组织抗日情报网,党组织派遣卢志英和妻子张育民以商人身份到上海,在这个日军设立的禁区对面开设面包厂和咖啡馆作为掩护。 咖啡馆里,卢志英别出心裁地组织起一场又一场才艺表演,目的就是吸引对面看守监狱的日军士兵注意。监狱守兵们平日里枯燥乏味,渐渐地,他们开始期待每周一次的才艺活动,甚至有胆大的守兵也会上台表演。这种环境下,酒后的守兵们往往会无意中透露一些有价值的情报。 就是在这样的一次表演中,卢志英得知了日军海军司令部的保岛中将对中国文化尤其是音乐颇有研究。卢志英本身就精通二胡,他意识到这是一个难得的机会。于是他将活动改为"中日琴弦演绎共赏会",期待能将这条"大鱼"钓上钩。 果然不久后,保岛在好友的邀请下来到咖啡馆。当晚,保岛被现场的氛围所感染,技痒难耐地走上舞台,演奏了一曲《冈山秋日》。曲终后,卢志英趁热打铁上前用流利的日语与保岛交谈,并提出合奏一曲的建议。保岛欣然同意,两人选择了《春江花月夜》,一个弹古筝,一个拉二胡,琴声如流水般融合在一起,赢得满堂喝彩。 这场音乐表演成了两人友谊的开端。此后,卢志英频繁拜访保岛,除了切磋琴艺,还会在书中夹带大量钱财作为"见面礼"。卢志英深知,这种特殊的"友谊"正是他潜入敌营、获取情报的最佳掩护。 与此同时,卢志英还以商人的身份周旋于各方势力之间。他凭借高超的智慧和沉着冷静,不仅在日军中获取情报,后来还成功打入中统、军统内部,成为里应外合的隐形力量。他与妻子张育民一道,将搜集到的情报源源不断地传递给党组织,成为抗战期间隐蔽战线上的一对传奇人物。 日本投降的那一刻,中国的政治格局正面临重大转折。1945年8月15日,当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时,一个重要问题迅速浮出水面:大量日军武器装备将归谁所有?对共产党和国民党而言,这些武器意味着未来内战的胜负筹码。就在这一关键时刻,卢志英决心孤身一人前往保岛中将府邸,进行一场足以改变战局的谈判。 保岛看到卢志英前来时,误以为这位"老朋友"是来告别的。然而,谈话进行了半小时后,卢志英做了一件令保岛瞠目结舌的事情—他直接摊牌,坦白了自己的共产党身份。同时,他将一大笔钱放在保岛面前,提出了一个大胆的要求:将原本应该交给国民党的60辆军需物资送给共产党。 保岛面临两难抉择:抓捕卢志英并将自己曝光为通敌者,或者答应这个无理要求并为日后物资丢失找借口。经过一番思想斗争,保岛最终选择了后者。这就是为何日军士兵会毫无抵抗地将装备交给埋伏在南京郊外的新四军。 回溯卢志英的革命生涯,他为了革命事业,曾经做出过许多常人难以想象的牺牲。在一次撤离行动中,卢志英、张育民和一群地下党成员在城郊不巧撞上了"除奸队"。当时他们的孩子突然哭闹起来,威胁到所有人的安全。面对这一危机,卢志英作出了令人心碎的决定—他将孩子挂在树上,带领同志们撤离。当他和妻子悄悄返回时,听到一声枪响,他们的世界瞬间崩塌。就连彭德怀听闻此事,也不禁留下眼泪,感慨道连婴儿也在为人民解放而奋斗。 卢志英的情报工作也曾多次改变革命进程。1934年春,卢志英协助被称为"莫大哥"的莫雄打入蒋介石的心腹圈。他设计了一系列"假围剿"行动,让莫雄得以参加庐山最高级别军事会议,获取了蒋介石的"铁桶计划"信息。卢志英灵机一动,将这些绝密情报隐藏在四本《学生字典》中,由地下党成员连夜送到周恩来手中,为红军突围和长征创造了条件。 在贵州毕节,卢志英又施展巧计,利用国民党六十三师师长陈光中的弱点,让其在红军经过时撤出城区。他对陈光中说:"红军经过时,你率部队撤出毕节。等红军走后再回来,蒋介石既不能怪你守城不利,又不能怪你临阵脱逃。"就这样,仅凭三寸不烂之舌,卢志英将毕节变成一座"空城",让红军顺利通过。 1947年3月,由于叛徒张莲舫的出卖,卢志英在上海被捕。面对威胁和酷刑,他始终坚贞不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