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81岁女院士当众在央视节目上“出尽洋相”,然而当主持人撒贝宁低头看去,捡起地上的不明物质,瞬间红了眼眶,现场也响起雷鸣般的掌声。究竟发生了什么,让见惯了大场面的撒贝宁如此情绪失控? 2023 年深秋的央视演播厅,81 岁的王志珍院士踩着米色皮鞋走上台阶时,鞋底突然发出 "咔嚓" 脆响。 撒贝宁弯腰捡拾时,手心里躺着几块碎成粉末的橡胶 —— 这双擦得锃亮的旧皮鞋,鞋底早已被岁月磨得薄如蝉翼,走动时竟会簌簌掉渣。 镜头特写里,老人脚踝处露出的袜子补丁格外显眼。 谁能想到,这位中国科学院院士、蛋白质折叠研究领域的开拓者,此刻正用略带窘迫的笑容解释:"出门前特意擦了鞋,没想到鞋底早该换了。" 台下观众这才注意到,她藏青色外套的袖口磨得泛白,别着的校徽还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1962 届毕业生的款式。 时光倒回六十年前。 1960 年,18 岁的王志珍攥着科大录取通知书走进校园,书包里装着母亲手缝的布袜。 从安徽芜湖到北京中关村,她的人生轨迹始终沿着实验室与宿舍的两点一线延伸。 在生物物理研究所的走廊里,同事们常见她边啃馒头边看文献,有时穿反了白大褂都浑然不觉。 2005 年当选院士那天,她仍穿着穿了十年的旧皮鞋,直到秘书实在看不下去,才偷偷买了双新鞋塞进她办公室。 王志珍的办公桌上,摆着张泛黄的照片: 1981 年她在英国剑桥大学实验室,穿着借来的实验服,面前是全球首批蛋白质晶体衍射数据。 四十年过去,她培养的 20 多位博士已成为科研中坚,自己却始终住在单位分配的老房子里。 有人劝她申请改善住房,她总说:"够住就行,把资源留给年轻人。" 节目尾声,撒贝宁举起那块掉渣的鞋底,声音哽咽: "王老师的鞋在掉渣,但她为国家科研事业筑起的基石,永远不会动摇。" 镜头扫过观众席,不少年轻人偷偷抹泪 —— 他们突然懂了,为什么老人的皮鞋如此破旧,却能在国际学术会议上赢得最热烈的掌声。 王志珍的 "失态" 并非孤例。 陈景润在中关村骑车时撞树,因为满脑子都是哥德巴赫猜想; 钱学森归国时穿的西装补丁摞补丁,却把全部稿费捐给国家; 居里夫人获得诺贝尔奖后,把奖章送给孩子当玩具。 这些科学史上的 "笨拙者",共同书写着科研工作者的生存哲学 —— 在实验室的精密仪器前苛求毫厘,在生活琐事上却近乎 "低能"。 对比当下某些学术明星的精致生活:定制西装、天价演讲、社交媒体精心打造的精英人设,王志珍们的 "邋遢" 显得格外刺眼。 但正是这种对物质世界的 "低欲望",成就了精神世界的高追求。 当王志珍在显微镜前观察蛋白质分子折叠轨迹时,会为 0.01 纳米的结构差异兴奋得整夜难眠;却记不清自己上次买新衣服是哪一年。 这种 "非对称" 的人生选择,恰是科研精神最本真的注脚。 当我们为院士的 "洋相" 动容时,看到的正是中国科研工作者的精神密码: 他们甘愿在生活里 "失分",只为在科学上 "得分";宁可让皮鞋掉渣,也要让民族科技的脊梁挺直。 这种对功名的淡泊、对事业的执着,恰似那些掉落在舞台上的鞋底碎屑,看似微小,却在聚光灯下闪着永不褪色的光芒 —— 那是一个民族对知识最纯粹的仰望,对奉献最崇高的致敬。 对此,您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创作来源: 央视新闻,《在开讲啦录制现场,小撒发现的一处细节震撼了现场所有人。》
2023年,81岁女院士当众在央视节目上“出尽洋相”,然而当主持人撒贝宁低头看去
子焓
2025-04-21 21:30:04
0
阅读: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