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3年,新四军罗炳辉师长找到了“军工专家”吴运铎问道:“对待日寇还需要更狠些,最好把日寇的骨头都能炸碎,我军需要这种杀伤力巨大的炮弹,你看看能不能搞出来?”吴运铎起身坚定说:“师长,我保证完成任务。” 1943年的中国,抗日战争打得正激烈。日寇靠着飞机大炮横行霸道,新四军这边却连子弹都常常不够用。罗炳辉师长找到吴运铎,不是随便点的将,而是看中了他那股子不服输的劲儿和对机械的天赋。那时候,新四军在苏北、皖南一带跟日寇死磕,前线急需一种威力大、能打硬仗的炮弹。吴运铎接下任务,心里明白,这不是闹着玩的,得拿命去填。 吴运铎是谁?1917年,他出生在江西萍乡一个煤矿工人家里。小时候家里穷得叮当响,冬天连炭火都烧不起。14岁那年,他跟着家人去了湖北黄石,还是干煤矿的活儿。每天扛着几十斤重的工具下矿,汗水混着煤灰往下淌,苦得让人喘不过气。可他从小就对机器着迷,别人歇着的时候,他蹲在机器旁看齿轮怎么转,拿块破布擦油污,手脏了脸黑了,眼里却亮堂堂的。他攒下那点可怜的饭钱,买了几本破旧的工业书,晚上借着煤油灯啃书,硬是把机械的门道摸得门儿清。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吴运铎坐不住了。他先是加入《新华日报》的宣传队,扛着报纸跑遍矿区,把抗日的消息喊得人人知道。后来伪警察盯上他,他东躲西藏,差点没命。1938年,他投奔新四军,第二年入了党,从此一门心思扑在革命上。到新四军后,他被调到皖南云岭修械所当车间主任。那地方破得不行,茅草棚子当厂房,设备全是些老掉牙的玩意儿。可前线战士没枪没弹,他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暗下决心要多搞点武器出来。 1940年夏天,上头让他建子弹厂。厂址就是一片荒地,连个像样的机器都没有。他带着一帮人,用废铁砸出简易机床,汗珠子滴在滚烫的铁皮上滋滋响。没图纸咋办?他拆了缴来的日寇武器,蹲地上用炭笔画零件形状。那时候条件苦得要命,他试炸药时雷管炸了,左眼被碎片打瞎,左手四指没了,膝盖也伤得不轻。同志们把他抬出去时,血淌了一路。医生抢救了半个月,他捡回一条命,刚能下地就又回了厂房接着干。 到了1943年,罗炳辉师长提出要造威力更大的炮弹,吴运铎二话不说接了活儿。可摆在他面前的困难比山还高:铁不够,炸药少,设备烂。他急得满嘴燎泡,正发愁时,同志们在水闸边捡到一堆三寸长的铁棍。他眼睛一亮,决定拿这个做原料,造枪榴弹。他带着人连轴转,在油灯下锯铁棍、掏发射筒、塑弹头,忙得脚不沾地。半个月后,第一批枪榴弹弄出来了。试射时,威力是大,可弹道歪歪扭扭,射程也近。他不死心,调整炸药配方,又改了尾翼结构,再试了半个月,枪榴弹终于靠谱了。 1943年8月,这批枪榴弹送到罗炳辉手上。桂子山一战,枪榴弹派上用场,炸得日寇血肉横飞,一下干掉近百号人。罗炳辉拍着吴运铎肩膀说,这家伙真够狠,是新四军的宝贝。从那以后,枪榴弹因为轻便又厉害,在部队里传开了,成了对付日寇的杀手锏。 吴运铎干这活儿可不是一帆风顺。抗战后期,他带着七个学徒到处跑,一年给前线造几十万发子弹和炮弹。条件差得没法说,他四次受伤,左眼瞎了,手指残了,腿也瘸了,身上200多块伤疤记着他拼过的命。解放后,他没闲着,去了株洲兵工厂当厂长,后来做到中南兵工局副局长。他搞科研、带徒弟,还写了本《把一切献给党》,把自己的一辈子写得明明白白。晚年他腿脚不好,还跑去搞教育、帮残疾人。1991年5月2日,他在北病京去世,74岁。 说实话,吴运铎不是啥天生英雄,就是个普通人。可他硬是凭着一股子倔劲儿和对国家的忠心,在那破条件下干出大事儿。他不怕苦不怕死,脑子还活泛,总能从没路的地方趟出路来。枪榴弹不是啥高科技,可在当时,那就是救命的家伙。他这辈子,吃过的苦比饭还多,流的血比水还多,可他从没喊过累。
1943年,新四军罗炳辉师长找到了“军工专家”吴运铎问道:“对待日寇还需要更狠些
墨舞风华姿
2025-04-21 19:50:11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