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丰时期出了一个叫王库的传奇小贩,捡到宫内腰牌在紫禁城里卖了两年馒头,风雨无阻,上到皇后下到宫女太监没人没吃过他的馒头。 王库儿是咸丰时期顺天府宛平县的一个小贩,家里穷得叮当响,父母靠做馒头养活一家老小。他从小就跟着干活,揉面、蒸馒头,手艺是练出来了,长大后挑着担子满街跑,卖点馒头糊口。每天天不亮就出门,踩着北京城的青石板路,吆喝声老远就能听见。他做的馒头实诚,个大皮薄,吃过的人都说地道,街坊邻里挺捧场,日子虽苦也能凑合过。 后来,他把摊子摆到了金鱼胡同口,那地方热闹,商贩多,路人川流不息。他每天早早到,担子一放,馒头热气腾腾往外冒,生意还算不错。夏天顶着大太阳,汗流一脸拿袖子擦;冬天冷得直跺脚,也不舍得歇着。时间长了,熟客越来越多,有赶集的商人,也有路过的苦力,他靠着这份勤快,总算攒了点小钱,家里日子稍微好过些。 咸丰元年九月的一天,他收摊时脚边滚出一块木牌子。捡起来一看,挺精致,上面有字,可他不识字,只觉得不一般,就揣兜里了。第二天跑去当铺问,伙计瞅了半天,小声说这是紫禁城里的腰牌,普通人哪能有这东西。王库儿一听懵了,脑子里全是那座高墙大院的影子。他本来想交上去,可转念一想,又动了歪心思,决定拿这玩意儿去闯一闯。 第二天早上,他穿上最干净的衣服,把腰牌塞腰里,直奔紫禁城神武门。门口守卫眼神跟刀似的,他手心全是汗,硬着头皮把腰牌亮了一下,含糊说有差事。守卫瞅了一眼,没拦,他就这样迈进去了。宫里头气派极了,他挑着担子,小心翼翼地在神武门附近吆喝了几声,几个干杂活的凑过来买馒头。从那天起,他开始了在宫里的买卖。 他在紫禁城里卖馒头慢慢摸出了门道。每天早上进去,在太监、工匠扎堆的地儿摆摊,馒头新鲜热乎,路过的人常买。他手脚快,收钱递货麻溜得很,生意越做越顺。宫里人多口杂,他的馒头慢慢有了名气,连守门的侍卫都成了常客。他赚的钱比外面多不少,可心里一直提着,生怕哪天露馅,毕竟这地方不是他该来的。 咸丰三年,他胆子大了些,跑到了隆宗门附近。那地方靠近皇帝住的宫殿,守卫比别处严得多。他站在那儿吆喝了几嗓子,几个当官的路过,随手买了馒头。他正忙着找钱,一队侍卫走过来,带头的盯着他看。他心跳得厉害,腰牌差点掉出来。头目一把扯出腰牌,脸色一沉,问他哪来的。王库儿腿软得站不住,担子摔地上,馒头滚了一地。 他被抓进一间屋子审问,几个官坐那儿,气氛压得人喘不过气。他老实交代,两年前在胡同捡的腰牌,拿来混进宫里卖馒头,干了两年。官员一查,这腰牌是个校尉丢的,早就没人管了。他们气得拍桌子,说他胆大包天,擅闯紫禁城还敢在皇帝眼皮底下晃悠,最后定了罪,杖责一百,赶出北京。 行刑那天,他被打得皮开肉绽,血糊了一身,扛完一百杖,整个人瘫了。之后被扔上车拉出城,昏死过去扔在野地里。宫里查完这事,管腰牌的人挨了罚,守门也严了。王库儿的担子被丢在宫门口,风一吹就散了,啥也没剩下。 他被赶出北京,事儿却传开了。城里人茶余饭后爱聊这个,有说他人聪明,能混进宫里卖馒头;也有说他蠢,拿命换这点钱不值。他老家那边,乡亲们听说后议论纷纷,家里老娘哭得不行,可没人知道他后来咋样了。 挨打后,他醒过来,靠着树喘气,路人扔了个馍给他,就走了。他拖着伤,沿着路瞎走,最后没影了。他的故事记在清朝档案里,说一小贩捡了腰牌,混进紫禁城卖了两年馒头,最后被罚。写的人语气平淡,可这事儿在民间传得挺广。 后来,金鱼胡同的摊贩还常提起他,有人卖馒头时开玩笑,说自己这味道比宫里的强。路人听了笑笑,拿了馒头就走。他的事儿成了胡同里的谈资,秋天风一吹,好像还能闻到点馒头味。 王库儿一个小人物,硬是在紫禁城里留了点痕迹。他这辈子算完了,可故事没完,街头巷尾还在说。
你认为历史上哪两位皇帝相似?
【206评论】【89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