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重启“中国行动计划”?投奔美国26年的中国专家王晓峰,突然被FBI带走调查,随后被解除所有职务!妻子发声:我们为美国科研奉献半生,换来的却是被当成罪犯! 26年前,王晓峰怀揣科研理想赴美深造,最终成为俄亥俄州立大学的知名癌症专家,然而,就在他带领团队取得重大研究突破之际,FBI突然登门,以“隐瞒与中国关系”为由将他带走调查。 更讽刺的是,校方迅速切割,直接暂停他的职务,连实验室门禁卡都被注销,妻子悲愤发声:我们为美国科研奉献半生,换来的却是被当成罪犯! 这场风波的导火索,竟是王晓峰在申请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科研基金时,未详细申报一项与中国医院的普通学术合作。 在学术界,此类合作屡见不鲜,可FBI却坚称他“未披露海外关系”,有“欺诈”嫌疑,但王晓峰的履历表明,他从未隐瞒自己的中国背景,还多次公开早年在中国的学术经历。 此案不禁令人联想到2021年备受争议的“中国行动计划”,此计划以“打击经济间谍”为名,致使众多华人学者无端受查,因其歧视性执法,最终被迫终止。 但现实是,类似的审查并未消失,反而更加隐蔽,数据显示,2023年针对华裔科学家的调查不减反增,许多人仅因正常学术交流就被扣上“潜在间谍”的帽子。 王晓峰的遭遇并非个例,而是美国学术界“寒蝉效应”的缩影,一方面,美国科研体系依赖全球人才,尤其是华裔科学家的贡献。 另一方面,安全机构又对华人学者充满警惕,甚至把正常学术合作政治化,这种矛盾心态,正在让美国失去吸引力。 美国国家科学院报告显示,近四成华裔科学家因担忧政治环境而考虑离开,历史上,排外情绪曾让美国错失顶尖人才——比如钱学森被麦卡锡主义逼回中国,反而助推了中国航天事业,如今,若继续以“国家安全”之名行歧视之实,最终受损的将是美国自身的科技竞争力。 科学的进步依赖开放与合作,而非猜忌与审查,当一名顶尖学者因出身被怀疑忠诚时,损害的不仅是个人名誉,更是整个学术生态的信任基础,或许,正如王晓峰妻子所言:如果奉献换来的只有怀疑,谁还敢毫无保留? 来源:观察者网《美大学知名华裔教授王晓峰失联数周,妻子首度发声:为这国奉献,却被当罪犯》
美国重启“中国行动计划”?投奔美国26年的中国专家王晓峰,突然被FBI带走调查,
哈皮的高高
2025-04-21 12:38:29
0
阅读:2